【护健甄选】C罗拒绝可乐称要喝水!长期喝可乐的危害有多大?多数人都不知情……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天气越来越热了,这种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的是电扇:



或者是空调:



这个时候可能会发现,是不是还差了点什么?是的,差的就是它——快乐肥宅水!



加了冰的可乐,这仿佛是夏天一大享受!


最近,在欧洲杯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C罗将面前的可乐拿开,并且表示应该喝水。


C罗将他座位前的可口可乐移开,并示意应该“喝水”


而平时也有很多人认为,可乐是不健康的饮料,应该少喝。



其实大家对可乐等饮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疑惑,比如可乐为啥那么让人“上瘾”?饮料喝多了究竟有没有危害?无糖饮料是不是比平常的含糖饮料更好?自己的健康情况是否适合喝饮料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喝可乐了解饮料!



可乐为什么让人欲罢不能?


可乐属于碳酸饮料(俗称汽水)的一种。市面上普通可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水;其次是糖分,如白砂糖(蔗糖)和果葡糖浆(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混合糖浆);最后是一些食品添加剂,如焦糖色、磷酸、咖啡因、香精和二氧化碳等。



普通可乐的含糖量比较高,大约在10.6克/100毫升,也就是说1瓶500毫升的可乐大约含53的糖,这相当于12块方糖(约重4.5)的含糖量,而1根棒棒糖大约重9克,所以,1瓶可乐的含糖量大体上与6根棒棒糖的相当。

可乐的口味主要是由糖分带来,加上磷酸和碳酸的酸味,以及咖啡因带来的微弱苦味,这些共同成就了它独特、怡人的口感。

另外,可乐里的碳酸在进入我们胃部后,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发生分解,二氧化碳排放出来会把体内的部分热量带出来起到清凉效果。所以,酷暑的夏季,可乐往往让很多人“欲罢不能”。


长期喝可乐有哪些危害?


即便是“欲罢不能”,可乐也是不能当水喝的。

可乐的含糖量比较高,从营养价值上看,它相当于纯能量食物。长期喝可乐,还没有运动或锻炼的习惯,比较容易带来体重超重或肥胖的风险,进而可能会促进一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比如糖尿病等。



另外,可乐的pH比较低,属于高酸性的饮料。而我们牙釉质(牙齿表面那层最坚硬的物质)脱矿的临界pH大约为5.5。

长期喝可乐容易降低我们口腔中的pH,造成牙釉质脱矿,长此以往,严重的还可能会影响到牙齿表面的平整,增加食物残渣附着的风险,进而引发龋齿等疾病。

另外,可乐喝太多或长期喝都可能会刺激到胃黏膜,而且分解出的二氧化碳也可能会产生腹胀、反酸等症状。

所以,可乐可以适度喝,但不宜长期或大量饮用。


无糖饮料更健康?


无糖可乐等饮料会用甜味剂替代糖来保持口感,如阿巴斯甜和AK糖(安赛蜜)等。


食物的甜度一般会用蔗糖作为评价基准,而甜味剂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几十至上千倍,所以,只需要一点点甜味剂即可产生同样理想的口感。



而且,一般同时使用多种甜味剂还能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达到1+1>2的效果。


从营养和安全性上看,用甜味剂替代糖分的无糖饮料几乎不提供营养素,而且是安全的,可以适当喝。

但是,考虑到甜味剂往往能刺激我们大脑产生一些兴奋,比如增强食欲等,喝太多或者长期喝有可能会提高我们对其他食物的摄入,从而造成能量摄入不平衡、过多,在体内积累转化成脂肪等。



因此,无糖饮料也要适度饮用。


哪些人不适合喝饮料或喝太多?


一般来说,只要不是过度饮用,适当喝一点饮料并没有风险。


但是,对体重控制有特殊要求的人群为了避免对能量摄入的潜在影响,不太适合喝饮料。


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也不适合喝饮料,以防止龋齿和过度偏爱甜食,影响到日常饮食、造成营养不均衡。



另外,孕产妇和有代谢性疾病等特殊人群也不适合喝饮料,避免潜在的一些风险,如胃部不适、血糖波动等。


生活中如何健康喝饮料?


首先,饮料的品种非常多,无论是哪一种饮料都不能完全替代白开水生活中我们应选择白开水作为主要的补水来源。成年人每天要饮水1500~1700毫升(即7~8杯)。


其次,饮料中或多或少会添加糖而添加糖是纯能量食物,也是游离糖,比非游离糖(水果中果糖、牛奶中乳糖等)的危害会大一些。


如未加工的水果中的糖在植物细胞中由细胞壁包裹着,消化起来会缓慢些,直接吃水果就不容易患龋齿,而喝了鲜榨果汁后患龋齿可能性会增加。

所以,热衷喝果汁的需要注意了,水果榨汁后有些营养成分会流失,尤其是膳食纤维会随固体残渣丢弃。从营养价值上看,果汁不能代替水果。



再次,购买饮料时要学会查看标签注意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最好选择添加糖少、成分表中糖含量低的饮料。


最后,按照我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我们每天通过添加糖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最好控制在5%以内,相当于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


可乐等饮料通常含糖量不低
不是不能喝但要注意适度
不要由于喜爱而喝太多或长期喝
更不能完全当水喝
否则可能会引发肥胖和龋齿等状况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护健甄选”的护理资讯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护健甄选”,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来源:科普中国

审稿:刘少伟   华东理工食药监研究中心副主任

撰稿:章肇敏   食品科学硕士

转载版式编辑:朱晓珺




喜欢请分享,支持请点赞,感谢你『在看』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