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甄选】24岁小伙便秘1个月,一查竟是肠癌晚期!身体出现这些变化,要小心了……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便秘的经历,腹胀、腹痛、大便干燥,很是难受。
不过,你可别不当回事!
此前有新闻报道,24岁的小伙经常感到下腹微微作痛,排便减少,一开始以为是便秘,没当回事儿。
可谁知1个月后,症状还没有减轻,于是他赶紧去医院就诊,经肠镜检查为直肠恶性肿瘤,进一步检查发现肝脏等多部位转移。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成为第二大癌症。而且近些年随着肠镜检查的普及,现今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患肠癌人数最多的国家。
明明之前没有什么不适感觉,怎么就晚期了呢?除了便秘,还有哪些症状?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为什么肠癌一发现就是晚期?
大肠包括结肠、直肠、盲肠和阑尾,这些位置均有罹患恶性肿瘤的可能,其中最主要的是结直肠癌。
2020最新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增至55.5万例和28.6余万例。
结直肠癌如此可怕,但2020年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中期结果显示,64%的患者完全不知道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83%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恶性肿瘤其实是我们的正常细胞基因受到致瘤因素的影响,在基因水平上失去正常作用的一种异型细胞,其生长旺盛,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即便致瘤因素消失,仍能持续性生长,而且肿瘤细胞本身就是正常细胞基因突变过来的,与正常细胞的相似度很高,具有逃避免疫监视的能力。
所以,在肠癌早期,基本无症状,而一旦有症状时,可能已经引起不可挽回的损害。
患病后身体有哪些异常表现?
结直肠癌早期无明显表现,进展后主要有下列症状:
最早发现的症状一般为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便中带血、大便变细、黏液脓血便等;
腹痛也是早期症状之一,常为定位不准确的持续性隐痛,或仅是腹部不适或腹胀感,但当出现肠梗阻时,腹痛会加重,甚至阵发性绞痛;
腹部包块 多为肿瘤本身,也可以是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粪块;
直肠刺激症状 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肛门下坠感,排便不尽感;
肠梗阻症状 一般属于中晚期的症状,多表现为腹胀痛和便秘,当完全性梗阻发生的时候,出现阵发性绞痛;
全身症状 由于肿瘤会破溃出血,所以表现为慢性失血,血液又是最好的细菌培养基,就会出现感染、毒素吸收等情况,表现为贫血(皮肤苍白)、消瘦(短时间内体重减轻)、乏力、低热等症状,再进展下去可见全身多处转移,出现肝大、黄疸、水肿、腹水等情况,当发展到全身多处转移时,治疗效果就极差了。
哪些人群是肠癌高发人群?
凡40岁以上有下面任意1种表现的人,应视为高危人群,需格外注意:
I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有结直肠癌疾病;
既往有大肠腺瘤或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血吸虫病肉芽肿等疾病;
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以下5种表现具有2项以上者:黏液脓血便、长期腹泻、长期便秘、慢性阑尾炎及患有精神创伤疾病。
如何预防肠癌?
结直肠癌是1种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要想提早预防,还是有解决办法的。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原则”
早期发现有很多种方式,包括每年定期体检时检查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等)、大便潜血试验、直肠指诊、肠镜检查等,直肠指诊是1种很有效检测直肠肿物的手段,检出率在93%以上。
千万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者不适感就放弃这项检查,而肠镜检查更能检查出除阑尾外整段大肠的情况,一旦发现息肉等病变,肠镜也能直接割除。
所以,40岁以上人群,建议尽早查第1次肠镜,如果没有任何问题或只是几个炎性息肉,可以间隔5~10年再做下1次。
低蛋白高纤维素性饮食
蛋白质含量越高的饮食,在肠道内会分解成有毒气体,进而损伤肠管,出现异变的肠道细胞,逐渐进展成大肠癌;
高纤维素食物能促进肠道蠕动,产生大便并排出体外,如果大便长期存留在大肠内,有害物质会持续刺激肠管,出现异常细胞最终发展成大肠癌。
适量的运动
不但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还能促进肠道蠕动,以免有害物质蓄积在大肠内。
遗传易感性
即遗传因素,比如家族性肠息肉病以及遗传性非息肉结肠癌,都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一旦知道自己的家族史,一定尽早去医院就诊。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护健甄选”的护理资讯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护健甄选”,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来源:科普中国
审稿:陈海旭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所长
撰稿:赵伟彤 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附属医院医师
转载版式编辑:张梦佳
喜欢请分享,支持请点赞,感谢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