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甄选】天天刷牙,为啥还口臭?可能是这些疾病的信号……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你中午是不是吃大蒜了?”


“啊?!没有呀!”


“我这有口香糖,你要不要吃?”




这种尴尬的对话,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有没有经历过?


没错,造成这种大型“社死”现场的就是口臭




不过,相信大家都很疑惑:明明每天都会刷牙,为啥还会口臭?是身体出问题了吗?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难题?一起来看。



什么味道算口臭?

口臭并非是单一的臭味,是口气或口腔异味的统称。


如何得知自己有口臭呢?可以通过口含塑料或不锈钢汤匙时闻它自测试检查有无口臭。


造成口臭的原因非常复杂,通常是身体出现了健康问题导致的。通过气味的不同,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相关疾病。



有些味重则病重,两者虽不成比例,但密切相关:


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患者可呼出腐烂臭肉气味; 


幽门螺杆菌感染、急性或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可呼出酸臭气味;


幽门梗阻、晚期胃癌患者可呼出臭鸭蛋气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呼出丙酮气味;


尿毒症、肾衰竭患者可呼出烂苹果或像粪便味的类氨味或尿气味;


肝硬化等肝病患者可呼出伤口腐败或泥沼气味;


梅毒患者可呼出恶臭气味。



天天刷牙,为啥还口臭?

先简单说说熏人味道的来源。引起口臭的原因很多,包括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



以下这些疾病可能会引发口臭:


  • 口腔疾病

牙龈炎、牙周炎等牙周疾病,口腔溃疡等黏膜病,龋齿、牙髓炎、牙齿残根、残冠等口腔疾病,容易存留食物残渣或产生牙菌斑,导致口腔内革兰氏阴性菌定殖,或在口腔厌氧性细菌作用下发酵分解,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牙周致病菌化脓感染,或唾液的质和量下降,同时蛋白质等有机成分的增多,使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吲哚和氨类等难闻味道物质,引起口臭。

  • 鼻咽喉疾病

鼻窦炎、萎缩性鼻炎、急性咽炎、鼻咽脓肿、化脓性扁桃体炎、喉癌等鼻咽喉疾病,局部组织血液供给障碍,造成厌氧性细菌生长繁殖,或产生脓性分泌物,随着呼吸散发出难闻味道。

  • 呼吸道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也会引发口臭。


  • 胃肠道疾病

急性或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代谢紊乱、便秘等胃肠道疾病,同样也会随着呼吸散发出难闻味道。

  • 全身性疾病

包括内分泌紊乱、肝或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糖尿病性酮症、胆囊病、白血病、维生素缺乏、肿瘤、重金属中毒、一些遗传性疾病等。

由于机体脏器功能衰退、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正常菌群的多种微生物种之间相互制约关系失衡,影响正常的口腔黏膜功能,抑菌及自洁作用减弱,或因出现坏死组织,通过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途径,也会随着呼吸散发出难闻味道。



  • 肿瘤

肿瘤引发的口臭,很容易被忽视。

早期肿瘤患者因体内出现微小坏死组织,通过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途径,可呼出多种特征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2-乙酰基吡咯、2-(二甲氨基)环己酮、癸烷、葛缕醇、醋酸-2-乙基己酯、二苯乙烯苷等,复合成分混杂在一起产生难闻的气味。

利用此原理,可通过仿生学电子鼻无创智能检测肿瘤,其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实时检测、呼出气样本仅数毫升、成本低、高特异性、高敏感性、早期预警诊断等优点。

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口臭包括生活方式、药物本身等。


吸烟、饮酒、喝咖啡以及经常吃葱、洋葱、大蒜、韭菜等辛辣刺激食物;


嗜好进食味道浓烈的榴莲、臭豆腐、臭鸡蛋等某些特殊饮食习惯;


饮水过少、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熬夜、节食减肥等生活方式。


以上行为均因重味道残留口腔,舌表面积大、微小凹凸极其多、不平,或因细菌、口腔黏膜脱落上皮、食物残渣等的滞留,形成舌苔菌斑增多、增厚,有利于厌氧菌生长,或因饮食过少,口中唾液分泌量减少、缺乏,而致口腔抑菌及自洁能力减弱,继而革兰氏阴性菌增加,引发口臭。



乙醇、利尿剂、镇静剂、抗组胺药、锂盐等药物因药物作用或代谢等不同途径因素也会间接引发口臭。



口臭如何治疗?
 

清新剂,如漱口剂、喷雾,或是嚼茶叶、口香糖、砂仁、白蔻仁、含薄荷片等,只能起到特殊情况临时掩盖口臭,治标不治本。


有口臭的人,不要自卑。有的口臭是病,有的口臭不是病。


若是疾病引起的口臭,请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针对性治疗,或通过心理咨询来得到改善;若不是疾病引起的口臭,可以通过调节生活方式、保持情绪平稳来改善和缓解。


分餐制


吃完饭或喝完饮料及时漱口 用18~37℃清水或茶水用力漱口(含满口中龇牙,鼓腮用力施压,用舌头挤压口中水),直到吐出漱口水为清水时(将清水从牙间隙滋射出);


勤轻叩齿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唾液分泌量。这样可去除残留在口腔中绝大多数食物残渣和细菌,防止滋生细菌和产生牙垢,预防口臭。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护健甄选”的护理资讯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护健甄选”,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来源:科普中国

撰稿:杨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副研究员

转载版式编辑:张梦佳





喜欢请分享,支持请点赞,感谢你『在看』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