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护航】工作上“卷”不动,不如“躺平”?“姿势”很重要!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最近,不少人找到了一个形容自己生活状态的词:


2021年网络流行词,并非指身体的躺平,而是不追求,不奢望,把对生活的欲望降到最低,面对外界压力,内心毫无波澜的一种状态。


小A原本每天加班到很晚,如今却到点就下班,也不带工作回家。

小B本来自诩“996”,几个月前离职了,一心想找一份轻松的工作。

小C毅然决定离开压力山大的北上广,到小城市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对于“躺平”,有人认为这是在追求一种更理性的生活方式,也有人“躺平”等同于颓废,认为年轻人“躺平”是因为没有志气、缺乏干劲,怕吃苦、怕困难,因而嗤之以鼻。

的确,颓废式“躺平”不可取如果年轻人都采取这种“躺平”方式而不奋斗,未来将是一片黑暗。

不过,在批判“躺平”之前,有必要先对它进行更全面的了解。



从“卷”到“躺” 

都是心累


有个词内卷,描述了社会上一些领域竞争过度的现象。

对年轻人来说,最“切肤”的痛便是工作上的过度竞争——入职门槛变高,即便是名校毕业,拥有高学历,也不一定能找到心仪的工作;绩效要求变高,只有不停加班才能不被淘汰。要得到和过去相同的回报,似乎需要付出比过去多得多的努力……

在拼命的努力中,这些年轻人越发感觉到一种异化和疏离——自己似乎只是一个生产工具,自由意志得不到充分发挥,只是一部宏大机器上的齿轮,重复地运作……

躺平”便是他们应对这种过度竞争的无奈之举。他们放弃了竞争,尽可能减少努力,同时也把对物质的欲望降到最低,只求能维持生计。

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群人在电影院看电影。中途,有一些前排的观众为了能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来。后排的观众为了能看到屏幕,也不得不站起来,甚至要踮起脚来,很不舒服。于是,一些后排的观众便选择了“躺平”——索性坐下,就当听一场广播剧。



“卷”不动

就不再付出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指出,人们可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内化社会规范。一种叫整合,即“我要这么做,因为我认同它”;另一种叫内摄,即“我应该/必须/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我就可能被批评/嫌弃”。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或多或少都以“应该”的方式督促过我们我们都也养成了一定的内摄的习惯。在对待工作上,很多人也采取了内摄的方式,如不得不加班、觉得应该加班等。

然而,过度竞争之下,有的人即使在工作中很努力,似乎也无法脱颖而出;还有的人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慢慢地,这些人失去了工作的内在动力。他们开始厌倦为“应该”而忙碌。加上身体的疲劳,他们最终决定以“躺平”的方式逆反——不再努力,不再付出,不再参与竞争。



躺平”的

正确打开方式


关于逆反,有一点非常重要:逆反并不是真正的自我决定。当别人让你向东,你非要向西时,“西”也不是你真正想去的方向。盲目逆反只会让梦想与动力被掩埋,让人失去自我价值。因此,“躺平”不是不可以,但“姿势”很重要。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躺”。

01

躺平”只能是一种暂时的休息、放松

竞争没有尽头,在身心俱疲时,可以找一个站点让自己停下来,休整一下。但这不是终点,休息是为了充满动力地踏上新的征程。

02

学会充分利用“躺平”的那段时间

要充分利用“躺平”的时间。不参与竞争,但要修炼“内功”。利用空出来的时间读书、学习,提升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丰富内心,平和心态。

03

在“躺平”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聪明的人会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的少数事情上。如何找到重要的少数事情?除了不断尝试,还要多思考。有了时间,可以多思考,明确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找到自己愿意努力的方向,然后继续前行。

后来

小A不再加班,但他利用每晚的时间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并尝试写作,现在已经成为小有影响力的科普作者。


小B经过一段时间的求职,找到了一份图书营销的工作,相比之前的工作轻松了不少。他利用空闲的时间健身、学习,生活过得十分充实。


小C成为了一名自由翻译,游山玩水,每天在美丽风景之中“码字”,心情大好。


愿你

有不被现实压弯的脊梁

有暂时躺下休息的底气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心海护航”的护理科普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心海护航”,即可阅读相关护理科普文章!


来源:健康中国

审稿:杨甫德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心理专家

转载版式编辑:张梦佳



喜欢请分享,支持请点赞,感谢你『在看』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