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甄选】“120万元1针的药或让癌细胞清零”究竟是真是假?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大家都知道,癌症是很可怕的疾病,不仅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而且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近期,网上出现了“120万元1针的抗癌药或让癌细胞清零”的报道,这种药叫做CAR-T药物,药品名字是阿基仑赛注射液,已经在我国获批上市。



据媒体报道,此前有患者“2个月癌细胞清零”,而且只打了1针。



这是不是意味着对癌症的治疗向前迈了一大步?


还有,CAR-T治疗究竟是什么?有这么神奇吗?为什么这么贵?能治疗所有的癌症?


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真相。




CAR-T治疗是什么?


CAR-T,是一种经过人工改造的,专门针对癌细胞的杀伤细胞。


T细胞是机体内一类免疫细胞,具有识别敌我并执行杀伤的能力,同时对自身异常细胞(如癌细胞)具有免疫监视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T细胞可能会失误,这就让癌细胞有了可乘之机,人就会患癌症。


T细胞攻击癌细胞


而CAR-T是一种人工改造T细胞,主要有两个任务:首先是激活T细胞,增加消灭癌细胞的战斗力;其次是精准杀伤,做到消灭肿瘤细胞同时尽量不伤及正常细胞。


CAR-T治疗主要有3个步骤:


第1步是患者T细胞收集。这步至关重要,因为患者以前的治疗方案都会不同程度损伤自身T细胞,因此收集到足够量合格T细胞也并非人人都可达到的目标。


第2步是体外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原版T细胞改造为CAR-T细胞


第3步是将CAR-T细胞回输患者体内执行对肿瘤细胞的大规模精准杀伤。



打1针,2个月癌细胞就能归零?


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


CAR-T疗法属于免疫细胞治疗,通过在体外改造T细胞而最终实现高效、特异杀伤癌细胞目的,最终达到完全清除甚或治愈的效果。


目前,CAR-T主要批准用于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临床实验显示,高达94%的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部分达到癌细胞完全消除而治愈。



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些接受治疗的患者都接受过至少1次其他形式的治疗,但无效或产生耐药性,从而意味着CAR-T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根稻草”,但最终却得到了起死回生的疗效。


这一惊人效果自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为部分“深陷疾病泥潭”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希望。



为什么CAR-T这么贵?


主要有2个原因:


过程非常繁琐 涉及方方面面,除刚才提及的3个主要步骤外,还包括1个自始至终的高素质临床医疗和护理团队,花费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较少的适应症 CAR-T治疗目前仅批准用于血液系统肿瘤治疗,而且还是限定类型(并非所有血液系统肿瘤都有效),对实体肿瘤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客观现实,极大限制了CAR-T规模化应用,造成人力成本难以分担。



CAR-T治疗有什么风险?


在强调CAR-T神奇疗效的同时,不应忽视其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


最常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和神经毒性。高度激活T细胞杀伤癌细胞过程中会在短时间内释放过量细胞因子,导致部分患者出现高烧和血压骤降等现象发生,少数严重情况还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护理。



神经毒性表现包括轻度至重度意识模糊、颤抖,罕见情况会出现癫痫发作,记忆力衰退也时常发生。


CAR-T技术经过改进和完善,目前这些并发症严重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临床护理团队密切关注患者动态,也是降低不良反应的强有力保障。


因此,大家应理性看待CAR-T这一新疗法,不能将其看作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灵丹妙药”。CAR-T目前主要应用于其他治疗方案无效或耐受后的备选方案,而非首选。



这是否预示着治疗癌症新的未来?


在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上,CAR-T疗法的确是很大的进步,但从整体癌症治疗上来看,还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治疗实体瘤才是癌症治疗方面的重头戏。


此外,120万元1针的治疗费用,也是个天文数字。今后随着技术成熟和治疗程序的标准化,CAR-T治疗的价格肯定会有所下降,但短期来看,降价幅度有限因为该疗法一方面涉及技术专利,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较多的人力成本因素。


目前,免疫疗法被看作有望治愈癌症的重要策略而被寄予厚望,无论是CAR-T还是其他免疫治疗,都为部分适应症患者带来重大益处。



随着对免疫机制的深入认识和药物研发人员孜孜不倦的追求,癌症治疗新技术相信会层出不穷,它们都将在战胜癌症这一顽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AR-T疗法针对的是血液系统肿瘤

而且也不是对所有血液系统肿瘤都有效

而对实体瘤则是基本无效

所以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护健甄选”的护理科普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护健甄选”,即可阅读相关护理科普文章!


来源:科普中国

撰稿:郭晓强 生命科学领域科普作家

转载版式编辑:张梦佳



喜欢请分享,支持请点赞,感谢你『在看』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