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图文】长时间戴耳机、高音量听音乐,伤害耳朵的十大“隐形杀手”,你中了几个?







作者简介

黄雪萍(1989—)女,护师,本科,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总带教,主要从事重症护理、护理教育。


引言


本期“护健图文”栏目,我们邀请了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总带教黄雪萍,为我们讲讲关于保护听力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的年轻人经常是耳机不离身,有时间无线耳机放在耳朵上就忘了拿下来,有时候一听歌、看视频、打游戏就听几个小时,身心是获得了快感、释放了压力,但是耳朵却已不堪重负,深陷耳聋危机而不自知。

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是3月3日,全国第22个爱耳日,也是国际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统计公报:在全球大约有3.6亿人患有的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成人数量就为3.28亿,占总数的91.1%;儿童数量为3200万,占总数的8.9%。


据报道,全球将近50%的12至35岁人群、大约11亿年轻人正面临着听力受损的风险。到底是什么在悄悄伤害着我们的耳朵呢?

图片来源:网络



伤害耳朵的十大“隐形杀手”


长时间戴耳机

很多人喜欢在公交车、地铁里、大街上使用耳机听歌,这时候很容易为了盖过噪音,会不自觉地调高音量。


此外,睡前使用耳机,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鼓膜造成伤害,如果听音乐睡着了,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爱用耳机听音乐是最容易导致听力丧失的主因。


挖耳

经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还可能损伤耳膜。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异物塞入耳道

异物不慎进入外耳道有时会造成损伤,多见于儿童,亦见于虫类侵入而造成。


捏紧双鼻用力擤鼻涕

不正确擤鼻有可能把鼻涕擤到中耳里去


滥用药物

在用药之前要注意有无耳毒性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冲洗耳道或用滴耳液

鼓膜发生外伤性穿孔后,禁忌冲洗或用滴耳液,正确的方法是外耳道口用消毒棉球堵塞,以免细菌入侵。


游泳、洗澡、洗头时耳朵进水

游泳、洗澡、洗头时耳内进水,水不容易出来,会诱发急性外耳道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听力下降。一旦外耳道内进水了,可以通过单脚垫脚蹦跳的运动让水流出来,或用棉签把水吸出来,再不行可以用吹风机把耳内的水蒸发出来。

图片来源:网络


婴幼儿期躺着或哭闹时喂奶

分泌物和乳汁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


感冒、乘飞机、潜水或高压氧舱治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顺着咽鼓管逆行感染耳朵引起急性中耳炎;乘飞机、潜水或高压氧治疗时,不注意做吞咽动作,咽鼓管不能及时调整压力,可能会导致气压伤致中耳炎的发生。

图片来源:网络


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

且不带防声耳塞或耳罩,易患噪声性耳聋。


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不合理、吸烟饮酒、过度焦虑劳累、不参加体育锻炼等会加速老年性耳聋的发生。



爱耳护耳、听力保养“六须知”


避噪音

正确使用耳机,预防噪声性耳聋。耳机选择质量佳、杂音小、音量可自由灵活调控的。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下尽量不要使用耳机,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选择头戴式的耳机,比耳塞式的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是保护听力首先要做的。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戒挖耳

耳道奇痒难受时,可以用棉签沾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擦耳道,亦可内服维生素B、C和鱼肝油,平时尽量不要掏耳朵。


慎用药

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尤其是老年人新陈代谢速度减缓,应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常按摩

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即可见效。

图片来源:网络


熄肝火

老年人如经常处于急躁、恼怒的状态中,会导致植物神经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使内耳器官发生缺血、水肿和听觉神经营养障碍,这样就可能出现听力锐减或暴发耳聋。因此,老年人要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


多补肾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衰退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补肾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龟龄丸等,也可常喝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猪肾粥等,对于保护听力颇有裨益。(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图片来源:图虫



耳朵是聆听世界的窗口,健康的听力才能听到精彩的有声世界,很难想象没有了声音的世界是多么的沉寂和寂寞,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听力健康,爱护自己宝贵的听力。


如果有听力损失,请及时干预,尽量减少听力损失对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愿大家都能顺畅沟通,享受聆听的美好!



推 荐 阅 读

孩子耳朵上有个“富贵眼”究竟好还是不好?

耳屎变多说明什么?耳朵到底能不能掏?

儿童睡觉打呼噜的那些事儿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耳”的护理科普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耳,即可阅读相关护理科普文章哦!赶快动手试试吧!


如果您有更多有趣的/实用的/专业的护理科普文章欢迎来稿,点击底部菜单“护你健康”栏目,进入“科普投稿”,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完成投稿,感谢您的支持~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专业审核: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护理部

审阅:庹焱

版式、文字编辑:朱晓珺





喜欢请分享,支持请点赞,『在看』?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