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甄选】每年销售10个亿,这种食品突然火了!但却不能随便吃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常言道,七月不减肥,八月徒悲伤。
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重管理,市场上一种“代餐产品”突然火了。
据央视财经此前报道,2019年主流电子商务渠道的代餐产品销售额超过了10亿元。
代餐听起来比节食更健康,所以很多人果断加入到了“代餐减肥大军”当中。
然而,代餐产品其实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经常吃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什么是“代餐产品”?
“代餐”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指“代替正常餐食”,“代餐”原本属于“肠内营养剂”,它本身是用于“给那些消化功能不好的患者提供营养”,但是现在却在减肥的路上越走越远。
尽管减肥代餐产品越来越多,“代餐”却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随意。
代餐食品既然是一种入口的物质,本该有足够的限制,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过多的不严谨之处。
拿欧盟举例,欧盟对代餐食品有着严格的规定,包括“代餐包装上必须要标注各种营养素的含量、营养素的占比以及总热量”,最关键的是,欧盟限定代餐产品上必须要标注“应该遵循医嘱”和“最高使用时长”。
规定中充满了“严格”,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为“代餐食品”的。
常见的“代餐产品”有几种?
奶昔类 这种代餐产品主要就是“蛋白质(主要基础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微量元素)”配比调制而成的。
冲调类 从字面意思即可明确:一种“需要用水调和的代餐产品”,由于“液体较多”,这类产品饱腹感较弱,缺乏咀嚼的满足感。
蔬果粉类 一种主要为身体补充膳食纤维的代餐产品,饱腹感很强,但营养密度较低,不建议单独成餐。
除了这些以外,“能量棒”也是代餐产品中的一种,包括粗粮类能量棒、蛋白质类能量棒、坚果类能量棒、五谷粉能量棒等类型的产品。
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一些“三无”的代餐食品,产地、成分、安全性皆存在较大的风险,不建议食用。就算是从正规渠道购买,也不能长期单纯食用,否则可能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
偶尔食用 减肥,根本原则就是“管住嘴,迈开腿”,饮食上适当调整,控制食物摄入的类别和数量,适当坚持完全可以“健康瘦”。
代替部分主食 很多“代餐产品”中的碳水化合物都要比普通主食略低,而蛋白质的含量更高。所以,用“代餐产品”代替部分的主食,同餐搭配充足的蔬菜(每顿约200克)和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去皮禽肉、鱼虾、豆类食品等食物)。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护健甄选”的护理资讯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护健甄选”,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来源:科普中国
审稿:刘少伟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
撰稿:王思露 国家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转载版式编辑:张梦佳
喜欢请分享,支持请点赞,感谢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