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甄选】警惕!这些饮料、零食都超能"装",严重可致命!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又到了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很多人一听到毒品,就觉得仿佛离自己很远。


但现在新型毒品的伪装形式越来越多,奶茶、巧克力、糖果……



没错,毒品已经不是你想象的海洛因、冰毒等赤裸裸的形式。


一不留神,可能就误入了新型毒品的坑。


近期,一款名为“咔哇潮饮”的网红饮料竟然也是新型毒品。



那这种饮料成分到底是什么?毒品为什么会让人上瘾?都有哪些危害?


今天全部说清楚,遇到了千万要警惕……




这种饮料的成分是什么?


这款网红饮料“咔哇潮饮”含有γ-羟基丁酸成分,而γ-羟基丁酸是一种管制类的精神药物,是常用的镇静剂成分。


图片来源:三亚广播电视台


如果滥食含有此成分的饮品或食物,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以及短暂性失忆的症状。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与酒精同服更会导致人体意识丧失、昏迷甚至死亡等极其危险的症状。


所以,见到这种饮料,请立即远离。


那毒品为什么会让人上瘾?又是怎样一步步危害身体的呢?




常见的毒品都分几种?


毒品种类多样,有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


传统毒品 包含鸦片、吗啡、大麻、海洛因和可卡因等。


新型毒品 包括K粉、色胺类、卡西酮类、芬太尼类、哌嗪类、苯乙胺类、合成大麻素类以及植物成分类等。


那么毒品为什么会使人上瘾呢?


先从存在人体大脑里的一种物质“多巴胺”说起。


多巴胺是脑部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传递物质,通过多巴胺的传递使大脑接收到快乐信息,从而使人体有快乐的感觉。


而吸食毒品后,毒品会形成许多高仿版的“快乐使者”进入大脑,导致大脑的快乐指数爆表,但是大脑是理智的,会通过减少多巴胺,也就是真正的“快乐使者”的分泌,以此尽量纠正毒品导致的过度快乐。


时间久了,大脑需要的快乐信息越来越多,而毒品会导致多巴胺传递的快乐信息越来越少,进而吸毒量也会越来越大。



从医学角度来说,毒品成瘾者是一群反复发作的脑疾病患者。


吸毒会引起人体神经系统的崩溃,导致吸毒者行为不可控、出现幻觉以及被迫害妄想症。


除了神经系统的直接损伤,心梗、中风、肝炎和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也更高。


有句话“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那为什么戒毒这么难?




为什么戒毒那么难?


首先,生理上的不适。


戒毒者的戒断反应非常痛苦,每隔几分钟,身体就打哈欠、流眼泪,胃肠道绞痛难忍、呕吐不断,有时会觉得非常寒冷、从内到外的发抖,有时又会觉得全身着火,还会觉得整个身体到处都是虫子在爬行,晚上整夜难以入眠。


总之,戒断反应的任何一种症状都可能会压垮戒毒者的决心。


其次,心理上的依赖。


吸毒者经历过毒品带来的超乎常理的快感,这种感受会在脑海里深深埋下一颗种子,总想再次感受,最终越陷越深。



若没有满足吸毒的欲望,吸毒者心里会十分崩溃难过,最终狂躁或抑郁,摧毁意志。


最后,戒毒后的复吸率。


以传统毒品海洛因为代表,据统计戒毒后的复吸率高达95%。


此外,戒毒动机、心理欲望、家庭环境、毒友圈子都可能成为复吸的导火索。




新型毒品还有哪些?


“奶茶、咖啡以及茶叶包装的饮品冲剂”


这些饮品的本质其实是添加了冰毒或K粉等新型毒品成分。


长期食用冰毒或K粉可能会导致机体神经系统损伤、精神分裂、失眠以及心衰,大剂量冰毒也可引发中毒死亡。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曲奇饼干”和“干花” 其本质是大麻类毒品,它会降低机体免疫力,诱发咽炎、气管炎等疾病,长期摄入会导致人格障碍、头痛、记忆力降低、痴呆、抑郁等症状。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阿拉伯茶” 其含有堪比海洛因的毒品成分,能够直接损伤神经系统,长期摄入可能会出现幻听、抑郁,增加患精神疾病的风险,还会导致厌食、高血压和癌症发生。


“果冻” 含有芬纳西泮毒品成分的“果冻”也是一种新型毒品,芬纳西泮是镇静药物成分,过量服用会产生幻觉、失忆、嗜睡以及认知障碍,严重可致死亡。


此外,还有下面这些都是新型毒品,千万要警惕!


邮票


可乐


小树枝


巧克力


跳跳糖


彩虹烟


糖果


烟油




如何避免接触毒品?


学会辨认新型毒品 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新型毒品的外观,做到认识毒品并远离毒品。


不轻信他人 不管是熟悉的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如果他们想着法子让你接触尝试一些奇怪的东西,一定要拒绝!



不好奇不侥幸 日常生活中不清楚成分的饮品不要好奇尝试。对于毒品,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一旦沾染毒品,难以自拔。


不要冲动、感情用事 性格冲动的人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激将法拉入毒品的深渊。



警惕新型毒品

不要好奇

避免误食误用

更不要接受陌生人传递的可疑物品!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护健甄选”的护理资讯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护健甄选”,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来源:科普中国

撰稿:汪小欢 复旦大学医学博士

转载版式编辑:张梦佳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