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甄选】多地紧急提醒!这种海鲜近期谨慎食用,会引发中毒,严重可致命…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为抗击疫情

大多数人宅在家

研究制作各种“五花八门”的美食




而众多美食中

海鲜是必不可少的



但最近吃这种海鲜

一定要注意


前几天

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食用海虹安全警示





秦皇岛山海关区政府也发布紧急通知

检测出其贝类毒素超标4倍以上

提醒消费者

近期不宜食用海虹



消息一出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为什么小小的海虹

会引起这么大的波澜?

一起来看





为什么现在吃海虹易中毒?


海虹,是一种外壳呈现黑褐色的双壳类软体动物也被称为“贻贝”,是我们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能吃的贝类。


之所以食用海虹容易引起中毒,主要是因为海虹等一些贝类生物食用了有毒物质,然后在体内蓄积毒素造成的。




通过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发展规律发现,贻贝动物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在每年4、5月份将达到最高,这也是每年到了此时“海虹中毒事件”高发的根本原因。





毒海虹的毒性有多大?


需要明确的是,海虹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吃普通的海虹并不会导致中毒。



海虹有毒,主要是由于海虹食用了一种具有毒性的赤潮(含有麻痹型贝毒)之后,毒素在其体内蓄积所导致的。



这类毒素比较特别,它们极耐高温,家中普通的加热方式并不能降解毒素;就算是吃了已经烹调过的海虹,也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




毒海虹中含有的麻痹性毒素毒性很强,和河豚毒素、织纹螺类似。这种毒素不光可能在海虹中出现,在扇贝、牡蛎等贝类食物中同样可能出现。


当食用了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海虹等贝类动物后,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会出现头痛、恶心、四肢肌肉麻痹、皮疹、发烧、甚至呼吸停止等中毒症状。

 



如何预防海虹中毒?


购买要留神 贻贝等贝类食品可以食用,但要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在4、5月份这种赤潮爆发的高峰期,建议不要采捕或购买(食用)野生贝类食品。


到正规场所购买 无论是贝类还是其他食品,购买时都要挑选放心、有保障的场所,大型超市或者正规农贸(海鲜)市场,其卫生和安全性更有保障,进货、包装等流程也会有严格的监测和质量把控,相对而言更加放心。




食用之前要去掉内脏 被麻痹性毒素侵袭的贝类食品,从外观看起来和普通贝类食品并无太大差别,所以在食用过程中要做好预防。在贝类生物的所有组织器官中,麻痹性贝毒在消化腺、裙边、鳃部、性腺等部位含量较多。所以,食用前要去掉贝类食品的内脏,严格去除其消化腺和裙边,减少毒素,降低中毒风险。


吃肉可以,不建议喝汤 麻痹性贝毒是一种水溶性生物毒素,在烹煮的过程中会逐步溶解到汤汁中,所以不建议喝汤。并且,贝类等海鲜食品本属于高嘌呤食品,一般汤中的嘌呤物质含量较高,食用会升高体内尿酸,增加高尿酸血症等问题的发生风险,因此也不建议饮用。





“中毒”高发时期,尽量不要食用 此类中毒事件有明确的“时间聚集性”,一般在春季达到高峰,夏季和秋季会有所降低,在冬季开始回升。所以,春、冬两季最好不食贝类食品,避免增加中毒风险。




食用海鲜时还要注意哪些?


处理海鲜要注意 如果皮肤上有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不要接触海水以及海水中的海鲜等生物,处理海鲜食品时,尽量戴上手套。



一定要完全加热 海鲜,不能生吃,其中包括生鱼片,制作生鱼片的过程中,鱼肉很容易被鱼鳍和鱼皮上的创伤弧菌所污染,食用同样存在感染风险。高温烹调可以杀灭海鲜中存在的寄生虫和病菌等有害物质,降低食物中毒风险。



生熟分开 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食材、烹饪工具(案板、刀具等)的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要限量 由于海鲜中含有较多的嘌呤物质,不宜大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每日吃鱼、虾类食物50—100克(不超过2两)。



综上所述 

对于“海虹中毒”问题

大家不必过度恐慌


春冬季尽量不要食用

在购买和食用时

也要注意“留神”

 

一旦食用贝类食品发生中毒

请立即就医诊疗

不要拖延时间

更不要自己乱治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护健甄选”的护理资讯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护健甄选”,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来源:科普中国

审稿:刘少伟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

撰稿:王思露 国家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转载版式编辑:张梦佳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