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甄选】尖头番茄用了激素?未成熟的有毒?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各种关于番茄的言论一直不少,最近又有言论称——


番茄多是被催熟的,食用对身体有害;


尖头番茄是激素使用过量造成的,长期食用会中毒甚至致癌;


被催熟的番茄,外表虽然红红的,但果肉吃起来又酸又涩,可以通过看颜色、外观形状辨别是不是催熟。




这些说法,总有一款出现在你的家族群中。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如何委婉地告知长辈又不被拉黑呢?今天就一起揭晓。



“催熟剂”到底是啥?


人们口中常说的“催熟剂”也被叫做“植物激素”,其实就是一种“乙烯产品”。


番茄等植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乙烯,作用就是“调控植物的生长和成熟过程”。




但如果在它们自身还没有产生乙烯之前,人为施加“乙烯”,植物就会加速生长和成熟。


为了方便与可行,一般使用的是“液态乙烯—乙烯利”。喷洒到植物上,就能释放出乙烯。



虽然一直以来催熟剂(植物激素)都备受到争议,但没有科学依据证明它有毒致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过任何由于催熟剂残留所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


就算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使用催熟剂,对于消费者而言也不会存在安全风险。


催熟剂虽然也属于农药范畴管理,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防虫、除草的农药,它们大多都低微毒性。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植物激素,比如乙烯利和赤霉素,国家对于它们的使用都有着明确的管理规定,在使用类别和用量方面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它们对植物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人体没有什么危害,所以一定要理性看待。



催熟的番茄,不能吃?


“催熟”这个过程并不特殊,也不“神奇”。


番茄成熟的过程,本来就会生成乙烯,就是一个自我催熟的过程。




而且人工催熟也不会产生“自然成熟中不存在的物质”,但由于光照时间、生长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催熟的番茄可能会在某些物质的含量上有所变化。


所以,“催熟番茄有毒”的说法不科学,也就不存在“食用后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问题。



“催熟剂”残留对身体有害吗?


催熟剂就会残留量超标,这也是很多人心中存在的一个疑问。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


  • 用量及残留限定

虽然乙烯利超量食用会危害健康,但是蔬菜水果中使用的量本身就有严格规定。残留量也有严格规定,不会“超标”。


国标GB2763-2016《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中有具体的限定,乙烯利的人体安全摄入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0.05毫克”,番茄中的限定残留量是2毫克/公斤。



一个60公斤的正常人想要吃番茄吃到“乙烯利中毒”,需要每天都吃3斤以上的番茄,一次性吃到中毒是不可能的。

  • 乙烯利不是用得越多越好


使用过量本身容易导致植物成熟过快而加速腐败。


  • 乙烯利可以洗掉


乙烯利易溶于水,就算番茄等植物表面有所残留,买回家后也可以通过水洗的方式将其去除。


“生的番茄”,吃了会中毒?


有人说,没有成熟的番茄,再便宜也别买,吃了就会中毒。


长相为青色的番茄,的确含有一些龙葵素(糖苷生物碱),吃了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大量摄入会导致食物中毒。



但是未成熟的番茄中所含的龙葵素并不多,一次生吃一两个,不能致人中毒。


不过没有成熟的番茄,口感往往不好,涩中带苦。


所以,还是等番茄成熟后再食用最好。


番茄畸形,就是过量使用激素?

有人说“番茄畸形或者尖头”是由于过量使用了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确实会让番茄果实一定程度上变大,浓度过高也有可能会导致空心,但这样操作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理由同上,乙烯利不是用得越多越好。


而且值得注意,“人工催熟番茄”靠肉眼无法分辨。


番茄本身品种众多,长相各异,就算是一个品种的番茄,可能也会由于施肥、温度、光照等因素长出不同的个体。

所以无论是尖头还是圆头,都不一定是经过催熟的,没办法靠肉眼去辨别“催熟番茄”。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护健甄选”的护理资讯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护健甄选”,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来源:科普中国

审稿:刘少伟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

撰稿:王思露 国家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转载版式编辑:张梦佳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