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护航】医患沟通如何“通”?
通常我们想看病都有这样的困惑:
要看的专家或名医门诊,至少要提前1周预约挂号;
候诊时间很久,有时候得花上至少1个半天;
实际跟医生面对面,却只有那么1分钟而已……
由此产生了很多医患沟通的矛盾,那么,为什么医患之间无法达成良好的沟通?医患沟通不良的潜在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避免医患关系的沟通不良呢?
为什么医患之间无法达成良好的沟通
按理说,患者应该很清楚自己的状况。医生也有充足的医学知识跟临床经验,应该不至于造成沟通不良。那分析下来,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三大原因是:时间不够、耐心不足和敏感度不集中(缺乏同理心),有没有发现这三个跟我们的专业能力一点关系都没有?怎么会这样?
什么是同理心(Empathy)
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例如生过病的医师对患者更感同身受。医师年纪渐长,同理心更强。
医患沟通不良的潜在原因
时间:医患比例高,就诊时间短。
意愿:病患只想拿药,制度造成医生没有意愿多花时间说明。
能力:养成教育轻表达能力。
关怀:不一定是口语表达。
知识:医生说的是火星文,千分之一的概率到底是高还是不高?
如何避免沟通不良
我们在沟通中有三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情绪、认知和行为,医护人员与患者都有各自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架构,两个人来自于不同的环境,所以认知和情绪都是不同的,在这个不同的架构里面,期待在这短短的看诊时间里,让患者可以理解你是很难的。尤其是患者身体不舒服,生病的人通常都很任性,对不对?通常心情都很不好,对不对?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得莫名其妙的承担很多情绪,尤其是家属,他们常常有很多焦虑,就是所谓的情绪爆发,他需要一个出口,刚好医护人员成了那个出口,常常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们在医患沟通的时候照顾到家属和患者,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医患矛盾的产生。
如何促进有效的医患沟通
沟通形式含3个部分:口语、非口语(肢体语言)和书面资料。
沟通的对象:医护人们的辛苦在哪里?辛苦在面对的其实不单单只是患者,我们面对的还有患者的家属,你更需要辨别谁是家属中的关键人物;第三者,旁边的闲杂人等都可能是医病关系的第三者;医疗团队,这也是要去面对的。其实在这一个工作环境里面有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单纯的行医。作为医者,很多的时候我们要面对很多的人情世故,所以这也是很大的一个焦虑来源。
“药方”:倾听、我讯息、同理心。
① 倾听:我们要听出什么?听出患者的担忧。当他告诉你“我不知道这个病这样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子”的时候,背后他想说是什么?他想问的是这个病再这样下去会怎么影响我的生活?我现在要做的治疗有哪些?我的生活会发生怎么样巨大的变化?要提醒大家的一件事情是: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在医院工作,看到很多的事情觉得习以为常,可是对于患者而言,对于不太熟悉医疗环境和没有医疗知识的人而言,他们会有严重的焦虑出现。
② 我讯息:什么是我讯息?是在我的立场,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并且把患者的需要和焦虑说出来叫我讯息。说出患者真正想说的话,说出他们的需要。我讯息的好处在哪里呢?因为如果直接把你的直觉用我说出来,通常紧张的程度就会降低。所以可以练习一下,下次如果有人要跟你吵架的时候用我讯息其实挺有效的,比如说一句“我一直都没有想要跟你吵架”,在这个情况下你们通常吵不起来。
③ 同理心:同理心和同情不一样,同理心有3个阶段。第1个阶段就是有耳无嘴,就是听,不只是语言还包括非语言。第2个阶段是用心计较,就是了解他话中的感受,然后和他产生共鸣。第3个阶段才是说出有温度的话语,适当回应,而反应的方式是令对方知道有人确实听到他所说的话。比如说:“我知道你并不希望听到这个消息”、“我知道您因为妻子照顾您很辛苦,所以选择放弃治疗”,这些都是所谓的同理心话语。其实说有温度的话语可以一定程度上使医患关系的紧张度降低。
想要在医患关系中促进和谐,从倾听到我讯息再到同理心,这是一个过程。先从自己出发,先从自己练起,所以看完这篇文章的你请对自己身旁的伙伴说出一句有温度的话,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护人员吧!如果他有笑容,就表示足够有温度啦!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