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日历】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2017-06-20 12:05
点击 上方蓝字 “上海市护理学会” 关注我们吧!
节气简介
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
节气历史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夏至接近远日点,冬至接近近日点,且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慢,夏长冬短由此得来。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