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日历】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节气简介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大暑期间,汉族民间有晒伏姜、饮伏茶、烧伏香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节气天气特点
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
夏季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并以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形式出现。在热带气旋家族中,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破坏力是不言而喻的,且发生频繁。“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诗人陆游形象地描述了台风袭来时的壮观景象。
节气风俗
大暑是一年中农作物生长最快,各地旱、涝、风灾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尽管如此,“讲究”的中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如粤东南地区就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则有在大暑吃凤梨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而且有败火的作用。
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即可跳转相关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