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护航】纸尿裤背后的心理学秘密,绝大多数中国家长都蒙在鼓里
如厕训练一直是低幼宝宝的一大重要课题。而有无彻底脱掉纸尿裤,更是判断如厕训练成功与否的最后一步。
一般女宝宝到了2岁前后,就能顺利完成如厕训练,脱离纸尿裤等辅助;而男宝宝则需要到3岁前后才能完成这件事情。具体到每个孩子,当然节奏还有个性差异。
白天的时候,告别纸尿裤要简单些。晚上就难了。
说好了夜里有尿要叫爸妈,结果还是尿床了。
那这纸尿裤,到底是继续穿呢,还是继续穿呢?
其实,这个时候有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问问孩子。
当孩子选择继续使用纸尿裤,那么尊重孩子,再给孩子一段心理上的准备时间,同时顶住旁人“这么大还用纸尿裤呀”之类的惊叹之语,对自己的孩子怀抱信任,并继续恰当的如厕训练和引导。
当孩子选择彻底脱离纸尿裤时,给孩子及时鼓励。夸他长大了。这会让孩子很受用。
当然,随后父母也需要做好孩子可能尿床的心理准备。
尽量把这个事情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自己。这样,孩子在如厕训练过程中的自主性,就得到了充分尊重;控制感也能得到满足。
这对孩子的人格发育其实非常非常重要。
是否脱纸尿裤孩子说了算。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嘴老弗爷。
精神分析祖师爷弗洛伊德老先生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肛欲期”。说的就是孩子如厕训练这段时间,年龄在2-4岁前后。
弗洛伊德指出,孩子2-4岁,以体验和满足排泄感受为核心。孩子们的排泄物,是他们在这个世上的第一件作品。这是他们了不起的创造。何时排泄,在哪里排泄,孩子需要获得自主权,并体验这里头的控制感和创造的快感。
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正是在这一关键时期得到充分发展的。
如果父母如厕训练过早,比如总是把尿,或者夜里频繁询问孩子要不要尿尿,或者过于关注孩子是不是又尿了,或者是不是还没拉,再或者对孩子尿床反应过度,诸如此类,其实是夺走了孩子的控制权,干预甚至剥夺了孩子如厕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快感。
心理咨询师们发现,那些强迫性人格或者控制欲过强的人,早年都经受过过早、过于苛刻的如厕训练。更有多少人,他们人格里的自卑、固执、机械、刻板等因素均源自如厕训练留下的伤痕。更别提那些因为不恰当的如厕训练,导致的严重心理创伤。
甚至有外国的心理学同道打趣地说,“中国的乔布斯都溺死在了马桶里”。言下之意,苛刻的如厕训练,虽然可能早早教出了干净省事的小孩儿,同时也熄灭了孩子们富有创造力的那部分人格内容。
不恰当的如厕训练会伤害孩子。
下面我想着重再讲下尿床这个事。
研究数据显示,3岁、6岁和12岁孩子尿床的概率分别是:40%、10%和3%。生理上主要是由以下3个原因引起的:
❶ 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
孩子的膀胱还未发育完全,容量小,装不了一整晚的小便尿量,一段时间就需要解放一下。但如果白天玩的太高兴,晚上就会进入深度睡眠,想尿也唤不醒大脑。
孩子能够保持夜间不尿床与保持白天不尿裤子的能力是不同的。因为这不属于懒惰而是由于沉睡对于膀胱充满后向大脑传递信号时孩子感觉不到。
要保持夜间不尿床,沉睡中的孩子必须能够回应“憋尿或者醒来上厕所”的信号。但是,这需要神经系统成熟以后才能探测到这些信号。
因此,你会发现,不仅对于撒尿孩子没有感觉,就是把床尿湿以后孩子仍然没有感觉。
❷ 孩子的抗利尿激素分泌较少
在大脑前端有一个脑下垂体,它会释放出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时候会使小便变少。成年人抗利尿激素多,晚上制造的尿液就少,白天的时候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少,尿液就多。但是孩子的抗利尿激素没有白天黑夜之分,白天和晚上都分泌的一样多。晚上的尿还是那么多,所以很容易尿床。
❸ 遗传因素
其实,尿床也是会遗传的。有调查资料显示,若爸妈中有一人有遗尿史,孩子发生遗传性遗尿的几率约44%;若爸妈皆有遗尿史,则遗传几率约70%。
总结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生理结构上就是没有办法自己在夜里控制排泄的。
这是父母必须要接纳的事实。
一方面,要不要跟纸尿裤说拜拜,交由孩子做主。
另一方面,如果脱掉纸尿裤睡觉的话,真的是要牺牲一些自己的睡眠,避免孩子在夜里尿床。
孩子睡前应避免吃西瓜这样的“利尿”食品。
❶ 避免睡前让他喝过多饮料。
❷ 睡觉前一定要提醒孩子先去厕所小便。
❸ 摸清孩子尿床规律。这一点比较关键。毕竟指望孩子自己是不大可能的了。父母可以用心观察一段时间,夜里宝宝何时容易尿床。有时候,孩子睡不踏实,总翻腾的时候,也是尿床的前兆。他的身体已经感觉不舒服,但大脑还尚未被“唤醒”。
父母掌握了规律,每天夜里就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叫醒宝宝让他小便,这对父母来说的确比较辛苦。
❶ 夜间小便,尽量动静比较小。比如,只开很暗的灯;把宝宝的小便盆放在床附近,不用跑很远;或父母将孩子抱到厕所或马桶处。尽量不充分唤醒孩子,以利于小便后孩子尽快恢复睡眠。
❷ 充满耐心。孩子夜间的尿便习惯养成,一定是比白天还要漫长的。前期也一定会多次、反复尿湿床铺,后期也会偶尔尿床。对孩子发火、打骂都是没有用的,也是很有害的。只有父母心态平稳,孩子才能很好地过渡。
本文为公众号“积木育儿”(jingguanyuer)原创文章,转载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