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图文】新晋爸妈必看!新生儿有哪些生理特点?(上)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龚燕君(1984—)女,护师,大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产科护士,主要从事新生儿临床护理。
初到人间的小天使,小小的,稚嫩的,宝宝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然而新生儿的许多生理情况与成人不同,如果不了解的话,在照顾的过程中难免就会紧张。
本期“护健图文”栏目,我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产科护士龚燕君,为我们讲讲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生宝宝有哪些生理特点吧!
体温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可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正常体温36.0~37.2℃,体温超过37.5℃可见于室温高,衣被穿太多或太厚。
皮肤黏膜
新生儿出生时皮肤上覆盖一层灰白色的脂样物,这是胎脂,这种物质具有保护新生儿皮肤、减少散热的作用,可自行吸收。耳后、头皮、腋下、腹股沟及其他皱褶处较多,可用植物油或婴儿油擦拭掉。新生儿上颚或牙龈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它是上皮细胞堆积和粘液腺分泌物堆积形成的,俗称马牙。新生儿哭的时候,常常可看见他的口腔两边颊黏膜处较明显地鼓起如糖丸大小的东西,俗称螳螂嘴,其实它是颊黏膜下的脂肪垫,吸奶时就是靠脂肪垫的吸力,造成口腔内负压,使乳汁易于流出。
呼吸循环系统
新生儿的肋间肌较弱,以腹式呼吸为主;代谢快,需氧量多,呼吸浅而快40~60次/分,2天后降至20~40次/分,而且呼吸节律不齐。鼻腔短小,上呼吸道防御能力差,容易造成鼻腔堵塞。新生儿心率较快,睡眠时平均120次/分,随时可增至140~160次/分,容易受啼哭,哺乳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波动,范围为90~160次/分。新生儿血流多集中于躯干及内脏,故四肢易发冷,青紫。
消化系统
新生儿胃容量较小,胃呈水平位,胃贲门括约肌(胃上入口)不关闭,吃奶后、打嗝时或睡着时会有奶液流出嘴角,这是正常的溢奶现象,每次喂完奶后可竖起宝宝手空心拍后背,拍至打嗝,睡觉时侧卧位。如果宝宝呕吐频繁、奶汁喷射较远,呕吐物有血液或黄绿色物质,剧烈哭闹、体重增加不良,则要及时就医。
排泄
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天排出胎粪,呈墨绿色,黏稠,无臭味。是胎儿期的肠黏膜的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组成,于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2~3天内排完,哺乳后渐转成淡黄色糊状,一般3~5次/天。如24小时未排胎粪,应作进一步检查,排除消化道发育异常。小便于出生后不久排出,第1天4~5次,以后逐渐增多,如12小时未排小便,应作进一步检查。
神经系统
新生儿大脑皮层及锥体束尚未发育成熟,新生儿动作慢而不协调,肌张力较高,哭闹时可有肌强直;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有吸吮、吞咽、觅食、握持、拥抱等先天性反射活动。
今天先说到这里吧,下期我们聊一聊有哪些疑似生病的症状,其实是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新生儿”的护理科普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新生儿”,即可阅读相关护理科普文章哦!赶快动手试试吧!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专业审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护理部
审阅:庹焱
版式、文字编辑:朱晓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