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量引用牛奶早死”的结论来自发表于英国顶级医学杂志BMJ的一则研究,原文是“乳类食物摄入和男女两性死亡风险的关联性”。

研究数据截图
研究对象包括168153名女性和49602名男性,研究跟踪时间更是长达32年。该研究中,按照“每日乳制品的摄入量”分为了5组人群。

第一组每日摄入0.8份乳制品(一份乳制品相当于240毫升的牛奶)。
第二组每日摄入1.5份乳制品。
第三组每日摄入2份乳制品。
第四组每日摄入2.8份乳制品。
第五组每日摄入的乳制品最少4.2份。
通过研究对比,乳制品摄入最高组与最低组相比较,增加了7%的死亡风险。

这则实验研究的数据中,乳类摄入量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和总死亡风险最低的其实是第二组,也就是每日摄入1.5份,即360克乳制品的那组。

因此,虽然有人说大量喝奶对于身体存在健康风险,但是这并不能磨灭适量喝奶对于身体利大于弊的结论。事实上任何食物都是如此,抛开剂量来谈作用和危害都是不负责任。
还有,我国居民的饮奶量很低,很多人连每日200克乳制品的量都达不到,产生风险的400克更无从谈起。

实在要说死亡风险只能说说全脂奶了:它含有更多的饱和脂肪酸物质,摄入过多会增加血脂异常的发生风险,甚至会增加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低脂奶和脱脂奶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
总体来看,这研究和我国的乳制品建议摄入量并不冲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每人每天摄入300克乳制品,而这个推荐量显然不会增加死亡风险。
其实牛奶在死亡风险上的研究,早在2014年就在BMJ上发表过,当时是一则来自于瑞典的“大样本研究”。

研究截图
研究针对1987年~1997年中不同年龄段的61433名女性和45339名男性,通过实验发现了“牛奶饮用量和骨折风险、死亡风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实验结论大概意思是,牛奶中含有大量D-半乳糖,它跟衰老呈现正相关关系。正是因为有D-半乳糖,大量饮用牛奶才会增加骨折和死亡的风险。

然而,实验中针对的人群仅有瑞典的特定人群,而且牛奶的实际摄入量并不精确,所以其结论对我们的参考价值较为有限。
牛奶富含蛋白质和钙元素等营养素,利用价值和吸收率极高,在提供身体基础能量、增加骨骼密度、增强免疫力等方面有明确的价值。

之前《柳叶刀》曾经刊登过一则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实验涉及了包括我国在内的21个国家,涵盖13万人,经过了9.4年的研究,涉及了全因死亡率、中风、心血管死亡率等多个指标。
与不摄入乳制品的人相比,每日摄入2份乳制品(一份指244克牛奶/酸奶或15克奶酪等)的人全因死亡率会下降17%,心血管死亡风险会下降23%,中风的风险也会下降33%;就算仅喝了一份牛奶或酸奶的人,其死亡风险也可下降10%和14%。
酸奶跟牛奶一样优秀
不喜欢喝牛奶?可以喝酸奶,酸奶都是直接用纯牛奶进行发酵的,除了乳糖被分解以外,其他营养物质不会有任何损失,适合所有人选择,乳糖不耐受的人群照样能喝。注意,乳饮料和调味乳等不算酸奶。

要想充分获得牛奶中的营养物质,偶尔喝那么一两回是不够的,要每天喝。
喝牛奶前先关注蛋白质含量;优质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必须是“大于等于2.9克/100毫升”。
另外,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牛奶,选择添加剂更少的原味牛奶,选择生产日期更接近当前日期的牛奶。

乳糖不耐受人群可以选择舒化奶或者是发酵酸奶,肥胖或者血脂异常人群可以选择低脂、脱脂牛奶。
想查看更多有关“护健甄选”的护理科普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护健甄选”,即可阅读相关护理科普文章!
来源:科普中国(Science_China)
审稿: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少伟
撰稿:国家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王思露
转载版式编辑:张梦佳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