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图文】小雪已至,注意饮食起居有讲究,万万不可盲目“进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Profile/
徐星丽(1987―)女,护师,本科,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产房护士,主要从事产科护理。
今日小雪,天气渐寒,气温降低,此时,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疾病。除了保暖避寒外,我们在生活起居和饮食方面还要注意什么呢?
图源:网络
生活起居
《黄帝内经》中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阴津,但晚起并非赖床不起,而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因此,早睡晚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
此外,冬季防寒保暖非常重要,尤其加强头面部、颈部、膝关节、手脚等易受凉部位的防寒,可预防关节炎、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要经常晒太阳,促使表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
同时,每晚可以用热水泡脚。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5~20分钟。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可适当缩短泡脚时间。
图源:图虫
适度运动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可见在冬季仍需锻炼身体,适度运动可增强抵抗力,但要注意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大雾中锻炼。运动后要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受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避免剧烈运动。
此外,运动中还要注意:准备充分和控制呼吸。
小雪以后气温降低,体表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肌肉的黏滞性增高,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活动,突然进行剧烈运动,极易发生损伤。
因此,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如甩手、伸臂、踢腿、转体、扩胸等,以提高肌肉与韧带的伸展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尽量避免运动损伤。
年轻人可选择跑步等高强度的有氧运动;中老年人可选择快走、慢跑、打太极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图源:作者提供
注意饮食
中医认为,冬季是进补强身的好时机,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
小雪后饮食宜清淡,应遵循“滋阴潜阳”原则,多吃热量较高的食物如牛肉、羊肉、花生、核桃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各种谷类、山药、白萝卜、青菜、大白菜、瘦肉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腐、坚果等。同时,要少吃海鲜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过咸之物以防止耗伤肾阴。
急补不如缓补,药补不如食补。体虚脾弱、消化能力低下的人,饮食可以温软清淡、润肺生津为主,选用新鲜时令食品,如莲藕、百合、白果、木耳等炖汤,以养阴润肺。咳嗽痰多的人,可适当食用梨、橘、萝卜以清热止咳;也可适当进食鱼虾、禽蛋等清补食品。
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进补需因人而异。中医认为,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图源:图虫
食补菜肴
萝卜炖猪肾汤
原料:萝卜200克,猪肾1副,生姜10克。
做法:将萝卜、生姜切片,猪肾切如腰花样,放沸水余片刻,加清水、葱、椒、姜、料酒等,武火烧沸后,去浮沫,再下萝卜,同煮至熟,调味。
功效:养心益脾,补肾固精。
板栗粥
原料:栗子、粳米。
做法:将栗仁磨成粉,与粳米同煮成粥,尤其适合在冬天早、晚食用。
功效:补肾强筋,健脾养胃。
秋分到了,该去挨“冻”了?这几类人群注意不能盲目“秋冻”!
白露到,秋风起,秋天该喝的不是奶茶,而是……
天冷了,老年人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一定要重视!可能是中风,错过就医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喜欢请分享,支持请点赞,感谢你『在看』 ?
点击蓝字“阅读原文”即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