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图文】乍暖还寒的时节,“春捂秋冻”,你捂对了吗?
作者简介
柴海丽(1985—)女,护师,本科,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妇科护士,主要从事妇科护理
陆燕娜(1986—)女,护师,本科,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心内科护士长助理,主要从事心内科护理。
柴海丽
陆燕娜
引言
最近几周气温变化较大,大家都经历了一会儿短袖一会儿羽绒服的乱搭季节。这温差幅度着实让人有点儿hold不住,应了古语“二月棉袄休急撇,三月还有梨花雪”。这样的天气太早减了衣服很容易生病,得“捂”!
图片来源:sogif
什么是“春捂”?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之时,不要随意减去厚衣服,应当适当的捂一捂,以免受寒而变生他病。春天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常常出现一会儿是夏天,一会儿是冬天的“反常”现象。真是“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呀。
“春捂”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春捂”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对此科学的解释是:春季里,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当代医学研究也证明,春天不注意防寒,易引发心血管疾病。据悉早春为一年中心肌梗死的发作高峰期之一,这是春寒刺激心肌耗氧缺血指数上升,而造成冠心病负荷加重的缘故。同时,又因冷空气使外表皮肤血管收缩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往往引起脑血管痉挛而发生中风。因此,在春天时,不妨多穿点衣服“捂”一下,以防气温骤然下降受凉生病。
图片来源:图虫
是不是“捂”的越多越好?
“春捂”绝不是穿的越多越好,那么如何科学地进行“春捂”呢?
注意天气变化
如果昼夜温差大于8-10℃就不要忙着减衣服,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春捂”是给大家提醒,告诉我们要注意春天的寒冷,我们要灵活掌握。可以多备件衣服,中午热了脱,早晚凉穿,随着时间来调整。
当气温持续温度在15℃以上时,可以逐渐减衣,对于儿童及老年人,还需看情况多捂7-14天。
穿衣原则
春捂重在“下厚上薄”,在减少衣物的过程中,先减上面的,再减下面的,因为寒自下而生,所以脚和腿部一定要注意保暖。背、腹部、足底及关节处也要特别注意。背部保暖可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腹泻。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
防止寒气侵袭,头发比较稀疏的人不宜过早的摘掉帽子,尤其是进行早晚锻炼的老年人。注意肩部和颈部的保暖,也是防寒气侵袭的好方法。小孩子也要注意防寒保暖。
图片来源:网络
休息与锻炼
“春捂”总的来说只是一种被动防御,要想防病健身,还需早睡早起,适当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可根据自己爱好参加散步、跑步、打球、做操、郊游等,增强自身体质。同时还应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规律并要持之以恒。
饮食
春季饮食注意调养肝气,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芹菜、胡罗卜、山药等,水果有菠萝等,同时减少凉性水果和冷饮的摄入,科学搭配饮食,均衡营养。
图片来源:网络
“春捂”的益处有哪些?
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体的温度维持在37℃左右,人体时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通过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也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过早脱减衣物,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影响身体健康。
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同自然界一样,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舒张,这是当寒风袭来,就会长驱直入,引发一下疾病,所以要通过“捂”在皮肤外面形成防御的屏障。
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此时,如果不“捂”着点儿,难以适应冷暖变化,会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
图片来源:网络
“春捂”有哪些注意事项?
“春捂”要适度,特别是婴幼儿,给孩子过度保暖,需警惕“捂热综合征”。对于儿童来说,也要注重上薄下厚的原则,遵循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的“三暖二凉法则”,循序渐进的增减衣物。
“春捂”原则更多适用于平素体质虚弱的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及儿童,对于体质偏燥热的年轻人不一定适合,对于他们来说,黄金穿衣法则是不冷不热即可。
推 荐 阅 读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趁此时机如何调养身体有讲究!
“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你吃对了吗?
药补不如食补,糖尿病患者如何根据体质进补?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养生”的护理科普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养生”,即可阅读相关护理科普文章!
如果您有更多有趣的/实用的/专业的护理科普文章欢迎来稿,点击底部菜单“护你健康”栏目,进入“科普投稿”,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完成投稿,感谢您的支持!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专业审核: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护理部
审阅:庹焱
版式、文字编辑:朱晓珺
喜欢请分享,支持请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