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护士】2020年上海杰出护理工作者之周静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为进一步弘扬护理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宣传护理人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中的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坚定信念、同舟共济,继续全心全意促进人民健康,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上海市护理学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2020年杰出护理工作者推荐宣传活动。上海市护理学会微信订阅号“好护士”专栏,将集中宣传这些品德高尚、乐于奉献、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好护士!
本期“好护士”栏目,我们将介绍2020年上海杰出护理工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介入一科护士长——周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护士的先进事迹吧!
2020年上海杰出护理工作者之周静 |
周静同志政治坚定,爱党爱国,从事护理工作23年,敬业勤业、乐业精业,任劳任怨、甘当黄牛,为民服务态度好、为军服务意识强,是医院护理战线的标杆和楷模,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护士”等。
爱岗敬业,勇挑重担
2003年,由于工作需要,周静到介入科负责介入病区和导管室、以及放射性抗肿瘤药物“利卡汀”治疗中心的护理管理工作。刚开展 “利卡汀”治疗工作时,周静总是率先垂范,每天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好几个小时。由于放射线影响,她的白细胞一直处于正常值最下线,头发也比原来少了许多,而且有继续脱发的趋势。介入导管室不仅要完成日间常规工作,还要承担全院的急诊介入工作,不管春夏秋冬、寒暑冷暖、白天晚上、周末假日,只要有急诊,都要30分钟内赶到。为此,她甚至把家搬到离医院不到20分钟的地方,只要接到急诊电话,都会立即前往医院,平均全年参与急诊150余次。2015年,医院决定西迁安亭,作为首批搬迁的科室,周静全心投入介入手术室的筹备工作,带领大家加班加点把介入病区、介入导管室全部布置妥当,保证了科室的顺利搬迁和介入手术按时进行。
爱患如亲,善于创新
日常工作中,她始终站在患者及其家属的立场考虑问题,及时给患者最温暖贴心的服务,使患者从生理到心理得到有针对性、个体化、最有效的护理,科室患者出院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9%—100%,护理质量年年优秀。她手把手地把护理技能技巧传授给年轻的护士,组织护士们参加科室或医院举办的培训班,创造机会外送护士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护士能力。同时,她还特别注重创新,勤于总结,先后以第一作者在护理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嘉定区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获海军军医大学高峰高原学科课题1项、上海市护理学会课题1项,参编专著5部,获得医疗实用新型专利3项。担任中国研究性型医院介入医学护理学组副主任委员、秘书和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护理分会护理专家委员。
典型事迹
抗疫前线,贴心护理 在准备驰援武汉时,周静做了充分准备,为方便与病患沟通,她认真学习了当地地方方言,但实际在层层防护下,听觉严重受限,加上脑缺氧,科室收治老年护理院20几名老人后,沟通障碍矛盾凸显,她通过20几年的护理工作经验,查找文献,自己总结出护患交流沟通卡,并且以图片的形式打印出来,感染四科的护士在工作中,人手一册,以图片的形式询问患者,患者看图沟通,这样减少了因交流障碍而无法处理的问题,老年患者的问题解决了,患者舒适了,护士的难题解决了,护患沟通卡上不光是图画和文字的体现,而是心与心的传递,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被央视所报道,让大家都感受到了护理的温馨与贴心。
身先士卒,无私无畏 “利卡汀”治疗不仅能杀灭了肿瘤细胞,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健康。在临床应用早期,由于治疗防护没有规范,不仅病人、家属害怕,医生护士也唯恐避之不及,谈之色变。那时,护士姐妹们大多还未结婚生育,不可能让她们去冒这份险,于是,她带着科里唯一的老同志冲在了第一线。每天一上班就穿上50多斤重的防护服,进出病房几十次。护理一个病人一次就要十多分钟,整个人像进了桑拿房一样,衣服湿到可以拧出水来。由于长时间大量接触射线,她的白细胞一度降至2900以下,人变得极度容易疲劳,免疫力持续低下,常年感冒。放射体检专家多次建议她调离岗位。每当她看到病人感激的笑脸,看到姐妹们期待的目光时,她觉得自己必须坚守。八年来,想尽一切办法去改进工作流程,最终将护理操作时间从十分钟降到五分钟之内,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缩短了护士受辐射的时间。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杰出护理工作者”的好护士介绍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理资讯”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好护士”,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本文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文字、视频资源来源: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护理部
审阅:庹焱
制图:宋宇菲 张梦佳
版式、文字、视频编辑:朱晓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