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护士】2018年上海杰出护理工作者之冯丽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为进一步弘扬护理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上海市护理学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2018年杰出护理工作者推荐宣传活动。上海市护理学会微信订阅号开设的“好护士”专栏,旨在宣传这些品德高尚、乐于奉献、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好护士!


本期“好护士”栏目,我们将介绍2018年上海杰出护理工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冯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护士的先进事迹吧!




2018年上海杰出护理工作者之冯丽




冯丽,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上海护理学会门急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医院急危重症及创伤急救两项临床护理亚专科组长。坚持急诊临床一线27年,尤其近年来在年就诊量高达近30万人次,抢救人次达5万,救护车次1.2万的高强度、高压力下,身先士卒,坚持一线,主动为病人排忧解难;她善用科学管理手段,钻研信息技术,将优质护理服务推进到急诊每一个角落。


她所领导的团队,获得上海市巾帼文明岗集体荣誉;她组建“急诊护理科研社”,每月举办一次Journal Club活动,引领激发团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凭借多年积累,她自主研发的约束袖、护理服获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上海医务工会星光计划入围奖、中山医院精神文明创新一等奖;她领衔的预检分诊信息化管理系统,获得上海医务工会星光计划三等奖;作为第一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三年内承担科研课题7项,经费共计25.5万元。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篇。


 坚定信念,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党员,面对困难,冯丽勇当排头兵。在SARS、禽流感、埃博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带领急诊护理应急梯队冲在最前沿,匆忙的脚步从未停歇,2016年,她随队到偏远的西北宁南医院进行义诊,与同行们分享护理经验。2017年3月5日,她又主动报名参加援藏医疗活动,将优质的护理服务,输送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作为“白衣天使”,她更是爱心的传播者。她积极组织并参与“急救白金十分钟”、“爱心暑托班”等公益活动,为百姓普及自救互救知识,点滴努力都承载着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7年来,经她护理、抢救过的病人,不计其数,面对繁重的护理工作,她始终保持着仁爱之心和满腔热情。哪里有危重病人,哪里有突发事件,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作为护士长,她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了解夜间突发状况;作为护士,她逐一关心、巡视每一位危重病人,每天忙得连吃午饭的时间都忘记了;作为朋友,临下班前,还总有同事与她诉说委屈或者反馈情况,她总是耐心倾听,用心开解。而许多个夜晚,她为了完成科内的科研和教学的准备工作到深夜……,她常说:“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其实得到的也是一种快乐!”


 科学管理,创新变革

冯丽是急诊护理工作的管理者,也是脚踏实地的探索者。2013年品管圈启动,她的团队获得首届全国品管圈大赛优胜奖,并在“品管圈与急诊流程再造学术研讨会”上,将质量持续改进的经验无私分享给护理同行。


进入数字医疗时代,她又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急诊快速联动体系,新建急诊护士工作站,达到基本信息整合化、诊疗收费一体化、急救信息无纸化的“智慧护理”新模式。


为了缩短急诊就诊时间,她反复模拟病人就诊动线图,大胆尝试,将抢救室床位机动管理模式,改变为固定床位管理的新理念,设立危重病人抢救预留位,合理分配急救资源。建言医院变革就医流程,构建新型“虚拟挂号”就医模式,最终实现“先看病,后挂号”,有效缩短候诊时间,显著降低安全隐患,提高满意度。日常时间段,候诊时间由6.2分钟缩短至1.5分钟,而节假日则由13.6分钟缩短至3.2分钟,急诊病人就诊的满意度由原来的90.7分,提高到98.8分。护士、医生等工作人员满意度提升了16.3%。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017年 3月,医院胸痛中心启用。为了确保胸痛病人得到迅速有效地处置,切实缩减“D to B”时间,她积极协调急诊、心电图、检验、导管室等部门间的工作,优化急救流程,做到信息实时传递、共享。去年急诊PCI量高达875例,排名全市第一。胸痛病人诊疗时间节点达标率提升至100%,有效缩短了心梗病人急救时间窗。


为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她带领质量管理团队,构建预检分诊准确率、巡视落实率、抢救成功率等10项急诊护理专科敏感质量指标,通过直接系统抓取数据,进行环节质控,将科学化、信息化、精益化的管理落实到急诊每一处。引领急诊护理质量管理迈上更加规范、高效、精细的新台阶。


 多元教学,拓展思路

冯丽是急诊护理的教育者,也是临床教学的耕耘者。她努力创建智慧型团队,遴选骨干成立“教学社”。注重激发护士学习兴趣,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情景模拟、翻转课堂、PBL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团队进行教学视频的拍摄,并利用网络平台分享的教学微视频,方便护士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获得了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二等奖、中华护理学会说课比赛三等奖。


在理论考核上,她大胆创新,借助网络平台调研工具,这一“低碳考试”的举措,颠覆传统笔试,荣获中山医院精神文明创新奖。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护理教学团队茁壮成长,作为第一批上海市护理学会“急诊急救护士实训基地”,每年接受近50人的实训护士和外来进修人员培训,通过系统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为急诊全市护理队伍人才建设做出了贡献,荣获“上海市优秀实训基地”称号。


近3年,急诊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外出学习交流200余人次,近80名护士分别获得急诊适任证、血液透析证、PICC专科护士、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支持(ACLS)导师等急诊专科资质。


 凝聚合力,团结共进

冯丽是急诊护理团队的建设者,也是护士的贴心人。她尊重每一位下属,关心并重视每一位护士的职业发展和学习生活。为了培养护士们的兴趣爱好,她在急诊组建文博社、摄影社等六个社团,发挥每名护士的特长,让护士们感受到安全感、幸福感、价值感和归属感;同时,她组织护士们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在活动中增加沟通,拉近距离,使整个急诊团队成为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她带领的急诊护理组分别荣获复旦大学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巾帼文明岗和青年文明号等光荣称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7年来,她始终践行着“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坚守在急诊第一线,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病人,用关爱之情对待每一位护士,真正诠释了白衣天使的称号!无需惊心动魄的豪言壮语,她默默地坚守,用行动诠释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


 典型事迹

2016年1月8日傍晚,120预报将送来一位高空坠楼的17岁学生。得知这一情况,已经下班的冯丽,立即组织抢救人力,迅速落实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男孩送来时面色死灰,纤弱的身体毫无生命迹象。“无心率、无呼吸,立即胸外心脏按压”;“小项开放气道,行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准备咽喉镜”;“小凌开放静脉通路,备血标本”……,所有抢救都是按照“抢救定位流程”那样忙而有序,稳而不乱地开展着。气管插管成功,男孩开始随着呼吸机有节律地呼吸着,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病人的心率也逐渐恢复了。抢救成功后,孩子的父母刚刚到场,冯丽看着孩子身上布满了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以及输血、输液等多种管道时,她放心不下刚刚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的年轻生命,亲自护送到监护室继续进一步的治疗。之后,她还不时地到监护室去关心、疏导这位小病人,当男孩出院,孩子父母拿着锦旗亲自到急诊室向冯丽表示感谢,父亲用力握着她的手,母亲则在一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面对此情此景,同样作为母亲的她,默默地流下眼泪,深感父母的不易,想到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太少,太少。冯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急诊,留给了病人,留给了护士姐妹们。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杰出护理工作者”的好护士介绍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好护士”,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哦!


本文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文字、视频资源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

审阅:庹焱

制图:宋宇菲 张梦佳

版式、文字、视频编辑:张梦佳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