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天使】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在发热门诊的坚守日记——芦俊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编者按: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上海广大护理人员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她们用行动践行使命,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展现广大护理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弘扬护理工作者“扶危度厄、勇往直前、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上海市护理学会于近期开展了2020年“抗疫天使”先进事迹征集活动,并在官方微信订阅号上开设了“抗疫天使”专题栏目


本栏目发布的原创事迹的图文资料均由上海市护理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护理部供稿。特此鸣谢!


本期“抗疫天使”专栏,我们讲述的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士芦俊的故事。



这个春节,新型冠状病毒突如其来。作为应对上海公共卫生事件的桥头堡,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马上响应。做为门急诊的护士长助理,以及我院应急梯队的一员,我从疫情一开始就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门急诊大厅每天络绎不绝的往来患者,如何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做好个人防护、强化发热门诊的管理,来有序引导群众就医,避免交叉感染,可以说这些都是“抗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每天我都在门诊、急诊与发热门诊间不停的往返穿梭,直至深夜。带领着门急诊护理团队共同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用行动践行使命,坚守岗位,不忘初心。

预检分诊是发热门诊的第一道防线,需要面对大量的患者,测量体温、细致询问流行病学史,排除高度疑似患者,分流指引到发热门诊,确保不有遗漏。我常常遇到特别紧张、焦虑市民的自我怀疑,到了发热门诊被劝退回家好好休息,仍不死心,再次来到门诊预检台。对于每一位来院患者,我都嘱咐其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并耐心劝导安抚,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对于一些恐慌的患者,我常常还要做心理疏导。


我院发热门诊按要求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能够有效地减少门诊病人交叉感染,设有留观病房。场地清理、设备调配、人员排班、就诊流程、消毒隔离、转运交接。一条条,一件件,事无巨细,我都要逐项清理。每天深夜零点过后,我还要汇总24H发热门诊的各项数据、核对各项信息。面对疫情和忙碌,我不会退缩,下班的时候常常是淋漓大汗、汗水与雾水布满眼罩,鼻梁上也被N95口罩勒出了深深的红印子……在发热门诊,我总说:“有困难,第一时间告诉我。” 

除了临床一线工作,我还要做好大家的后勤保障。清晨,我就开始认真清点防护用品数量,这可是我们的“军事重柜”。因为物资紧张,我每天都要做好防护用品的整理及申领工作,为了能及时领取到防护用品,我常常不等工人运送,也顾不得自己的腰伤,就直接一个人去库房搬运货物。没几天,腰伤又复发了,我就带着腰围,喷着云南白药继续坚持,我知道这个时候我不能倒下,抗疫战场需要我。还记得大年三十,库房的工人看到我,打趣说道,“芦老师,你可真是天天报到,大年三十也不漏啊”。这些看似简单的后勤保障工作,在当下却是不普通的。我要确保每一个N95口罩、外科口罩、护目镜和每一件防护服落到实处,合理合规使用,不浪费,也让我们的每一位战友得到有力的保障。

还记得1月22日晚上18时,连着加了好多天班的我,那天特别早的回到了家。因为那是我老公的生日,答应过他那天一定陪他过生日。可是刚推开家门,连外套还没有脱,手机铃声就响来起来,“应急病房物资准备急缺人手,请立即到单位待命。”疫情就是命令,我二话没说转身出门,留下一句:“生日下次给你补。”望着桌上的生日蛋糕,听着女儿的哭声,我没有回头,只是在心理默默说了声对不起。

这就是一名“抗疫天使”的坚持与使命。我时刻牢记“公卫人”的使命以及护理工作者“扶危度厄、勇往直前、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疫情不可怕,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上海会好起来,武汉会好起来,我们终究都会好起来!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抗疫天使”的护理资讯文章,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理资讯”菜单,进入“抗疫天使”,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撰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芦俊

审阅:庹焱

版式、文字、图片编辑:张诗怡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