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天使】“雷神山”日记——于吉霞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编者按: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上海广大护理人员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她们用行动践行使命,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展现广大护理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弘扬护理工作者“扶危度厄、勇往直前、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上海市护理学会于近期开展了2020年“抗疫天使”先进事迹征集活动,并在官方微信订阅号上开设了“抗疫天使”专题栏目


本栏目发布的原创事迹的图文资料均由上海市护理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护理部供稿。特此鸣谢!


本期“抗疫天使”专栏,我们讲述的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于吉霞的故事。



不知不觉已经是来到武汉的第18天了。记得18天前医院下达招募通知,从接到通知到集合完毕只用了短短2个小时。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问我:“你为什么要去武汉?”对于我来说没有为什么,本该如此,这是一份责任,是当年我穿上护士服的那一刻就赋予我的使命。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武汉,我本以为武汉应该是在热闹的大街上,卖着一碗碗热腾腾的热干面,嬉戏的孩子啃着鸭脖子,浪漫的樱花散落在武大的校园里。而我看到的武汉却是雾蒙蒙的天,空荡荡的路,无人的街道。这场疫情对一个城市的伤害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里救治的决心。


作为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我和队友们进入了雷神山医院。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这家曾经在新闻上报道过的医院,一家建造时间短但是设施一流的医院。接手病区后,我们开始了繁重的准备工作。大到抢救仪器的摆放,小到一个病人热水瓶的摆放,都经过我们认真讨论,务必便于之后救治工作的开展。往往清晨我就已赶赴医院,月上枝头才刚刚离开。战友们没有一个人为此抱怨过,因为我们要打有准备的仗,前期准备越充足,后期才会越便利,才会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与舒适感。

病区开放的那天,我们迎来了第一批患者。看着一辆辆救护车开来,我的心情只有沉重。病人的到来带来一阵的忙碌,安排床位,安置物品,询问病情,简历病史,大家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我听到最多的就是谢谢。你为他上补液他会说谢谢,你为他打开水他会说谢谢,甚至为80岁老爷爷喂好饭后他也对我说谢谢。听到这一句句的谢谢我心情很复杂,我一直在思考我还能为他们做什么,我还能帮他什么,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可以。


记得那天早上,我为患者抽空腹血。不适应2副手套的我,操作的时候格外仔细,提心吊胆的心情在看到针头回血的那一刹那才放松了,就在这时我听到病人对我说:“护士小姐你打针技术真好,我在别的地方都要扎两针”。听到这句话其实我很心酸,我告诉他因为带着双层手套实在不方便,所以降低了穿刺成功率。万万没想到的是,患者万分理解。其实在病房里,这样的患者很多很多。因为带着护目镜,穿着防护服,带着双层手套给我带来安全的同时也减慢了我们速度,增加了操作难度,但是患者对我们永远是那么的体谅,那么的感谢,让我万分感动。医生们日日夜夜在群里讨论着患者的病情,每一个主诉都不放过。我们护士日日夜夜对患者密切观察,悉心护理,希望将他们照顾得更好。都说疫情无情,人有情,我坚信通过我们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一起努力一定可以击败疫情,赢得最终的胜利。

这几天武汉的天空逐渐放晴,上下班的路上,路边的樱花也已盛开。我不知道之后的路还要走多久,但是我相信已经离胜利不远。接下来的路依旧坚信,我也不会掉以轻心,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救治患者,早日攻破疫情,平安回家。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抗疫天使”的护理资讯文章,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理资讯”菜单,进入“抗疫天使”,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撰稿:第一人民医院   于吉霞

审阅:庹焱

版式、文字、图片编辑:朱晓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