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天使】守护重症,敞开心门——潘文彦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编者按: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上海广大护理人员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她们用行动践行使命,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展现广大护理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弘扬护理工作者“扶危度厄、勇往直前、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上海市护理学会于近期开展了2020年“抗疫天使”先进事迹征集活动,并在官方微信订阅号上开设了“抗疫天使”专题栏目


本栏目发布的原创事迹的图文资料均由上海市护理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护理部供稿。特此鸣谢!


本期“抗疫天使”专栏,我们讲述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士潘文彦的故事。



病毒肆虐从未让医者们低下头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在出发誓师会上说到:“本次出征的医疗队是中山医院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令行禁止、快速响应是中山人的一贯素质,勇挑重担、为国分忧是中山人的优良传统。”


2020年2月7日,一支100人的护理队伍集结完毕,出发前往武汉投入新冠肺炎的医疗援助。他们将整建制模式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两个重症病房。潘文彦是一位有着20年重症经验的护理管理者,也是这次医疗队中一个重症病区的护士长。

她坚定的眼神告诉我们她们有信心,更有能力打赢这场战役。这不同于以往的ICU工作,更不同于真正的“战役”。她告诉所有队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抵达武汉第二日,潘文彦就带领病房骨干来现场查看。她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位患者。她是一位重症人,更是守护生命的白衣“战士”。这时,她肩上的使命就是带领团队,团结协作,用精湛的护理技术来守护生命,与病魔厮杀。

她合理规划ICU护士与普通病房护理人力交错排班模式,即保证病区护理质量也保证了护士4小时轮岗要求。她制定了各班职责,根据隔离病房抢救所需,与麻醉科、呼吸科等多团队制定了中山医疗队气管插管应急流程等。在进入病区初期,规范化、同质化、精细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初见成效。



分秒必争,初心不变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里的“敌人”深不可测。中山护理团队更是做足准备,这是一场硬仗。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不算少,潘文彦主管的病房是由原先心内科临时改造成隔离病房。无论从重症设备还是从流程管理来说都需要逐一调整。但是,病魔不等人,时间不允许,重症人更不会轻易低头,也不会说等待时机成熟后再上。因为他们清楚,重症患者最需要的就是抢得先机,他们一直在与死神赛跑。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缺少的物资可以改造创新。

到达武汉第二日他们就完全进入工作状态,从原先普通病房改造的隔离布局到防控流程的梳理。从重症患者所需设备物资的筹备到应急预案的制定。从抢救药物、仪器的规范化配备到抢救配合的演练。短短几天时间里,一个重症病房被成功改造。在隔离病房内抢救,需要娴熟的急救技能及病情预判能力,每一次抢救都有潘文彦的身影,如气管插管配合、ECMO置入、俯卧位等等。


敞开心扉,人文关怀

第一天走进病区时,给潘文彦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病区一片沉寂,病人眼里没有光,一种无助,不愿意说话。作为重症人的潘文彦知道,治疗疾病更需治疗“心病“。于是她带领团队走进患者内心,从打开心门,敞开心扉开始。


她们知道很多患者都缺生活用品时,她们带来自己的日用品发放给患者。她们知道患者很久没有水果吃时,她们带来了苹果、桔子分享给患者。她在病房里设立了”中山共产主义小超市“,既让患者有回归社会的感觉,也感受到她们人文关怀的温暖。重症病人以年老体弱的患者居多,往往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她们就从一口一口喂饭开始。潘文彦带头为重症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导管护理等,丝毫没有因为传染病而拉远与患者的距离。这一幕幕感动了患者,给他们重拾信心,也给整个护理团队坚定信心。

在一位治愈出院患者的感谢信中,她记录了每一位治疗护理过她的医护人员,她说道:我无法认出你们每一位,但我却能记下你们每一位名字。待疫情过后,我一定带你们逛遍武汉。重症患者更需要康复训练,她便带领团队制定重症康复锻炼评估标准,实施方案,实施目标等。就这样病区里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她们“战役”的胜利号角也即将吹响。

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更是英雄的人民。中山护理团队是专业的重症守护人,也是懂得读“心”术的天使。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抗疫天使”的护理资讯文章,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理资讯”菜单,进入“抗疫天使”,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撰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

审阅:庹焱

版式、文字、图片编辑:张诗怡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