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天使】登机前的那一刻,她见到了父亲——姜绿燕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编者按: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上海广大护理人员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她们用行动践行使命,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展现广大护理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弘扬护理工作者“扶危度厄、勇往直前、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上海市护理学会于近期开展了2020年“抗疫天使”先进事迹征集活动,并在官方微信订阅号上开设了“抗疫天使”专题栏目


本栏目发布的原创事迹的图文资料均由上海市护理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护理部供稿。特此鸣谢!


本期“抗疫天使”专栏,我们讲述的是奉贤区中心医院儿科病区护士姜绿燕的故事。



除夕夜,上海市援鄂医疗队队员奉贤区中心医院儿科病区护士姜绿燕和其他成员一同匆匆赶往上海虹桥机场T2航站楼,他们乘坐的航班将于大年初一零点左右起飞。

姜绿燕难以描述此刻的心情,前一天晚上她刚刚报名参加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没想到今晚就要启程前往武汉。万般不舍,她和家里的母亲、丈夫和儿子告别,本以为没法在出发前见出差在外的父亲一面,却没想到就在登机前的那一刻见到了匆匆赶回的父亲。

姜绿燕的父亲正好在上海虹桥机场下机。他说要在上海虹桥机场T2航站楼等着见女儿一面。姜绿燕告诉父亲:“人很多,时间很急,你不一定能找得到我。”父亲坚持说:“不要紧,我一定会等得到。”


抵达上海虹桥机场T2航站楼,姜绿燕一眼见到了父亲熟悉的身影。人群中,父女俩紧紧地拥抱。临别前,姜绿燕的父亲对她说:“家里和孩子会帮你照顾好的,不要担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怀揣梦想,
成为一名白衣天使

对姜绿燕来说,护士不仅是她现在的职业,也是她从小的梦想。幼儿园时,姜绿燕的脚不慎烫伤,伤势很严重,在奉贤区中心医院老医院住院了很久。对年幼的姜绿燕来说,虽然每天的换药过程很痛苦,但医院的护士会耐心地鼓励、安慰她,既抚慰了她的痛苦,也在她心里种下了成为一名白衣天使的梦想种子。怀着梦想,姜绿燕考进了南通大学护理学院,并于2009年顺利毕业。

她现在是奉贤区中心医院儿科病区的副护士长,曾先后在消化内科、急诊EICU、抢救室、新生儿室工作,至今已有10年护理工作经验。姜绿燕在监护室、抢救室的工作经历及所在医院的大力培养,也能帮助她在短时间内适应在武汉的支援工作。

姜绿燕有一颗坚韧的心,在出发去武汉支援前,她正在市区一家儿科医院进修学习,听到消息第一时间报了名。出门在外,姜绿燕的母亲最担心的是女儿的身体。原来,两个月前姜绿燕患肺炎住院,身体还未彻底康复就上班。母亲心疼女儿,但姜绿燕一直安慰母亲“没事”。

姜绿燕不仅有丰富的护理经验,也是优秀的青年人才。她是奉贤区护理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奉贤区中心医院第四批优青培养对象,曾获奉贤区中心医院卓越员工、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奔赴武汉,
剪去长发投入工作

1月26日下午,上海援鄂医疗队接管了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两个病区,姜绿燕和同事们抓紧时间了解工作流程、掌握工作细则、熟悉工作岗位,做好“上战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从1月27日开始,姜绿燕和同事们正式投入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治工作中。尽管工作内容和以往差不多,但隔离病区的特殊性质给姜绿燕的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隔离病区不能开空调,需要开窗通风,走道里很寒冷,因此身体的消耗比在一般病房大得多。每天,姜绿燕都需要穿上一层层的防护服,戴上帽子、口罩、护目镜、面屏,在工作时她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护目镜从通透到白茫茫一片再到水珠满屏。


和全国许多奋斗在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一样,为了方便戴帽子,姜绿燕把一头长发剪短了。“现在全国都是有病毒的,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大家都很辛苦,哪里都是一线”姜绿燕说。她觉得在不在武汉对她们医务人员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武汉更加危急,更需要她们。说完这段话,姜绿燕又回到了她的工作岗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治工作尽一份力量。


“我手很难扎,你行不行啊?”
“你说行,我就行!”

静脉穿刺是护理人员的基本功,但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隔离病房,在重重防护之下,想要顺利地完成这样一个基本动作,有时还真的不太容易。那天她上早班。一早走进病房,她就和她负责的病人们一一打招呼,看起来大家的状态都还不错,她也很高兴。

但走到24床时,却吃了个闭门羹。不过,这也在她的意料之中。24床是1月31日转入她们金银潭医院北2楼病房的,刚转进来时因为有发烧的症状,而且氧饱和度不高,她们给他用上了高频氧。从进来开始,这个病人的情绪就比较低落,经常闷声不吭,她们也都格外关注他。她停下脚步耐心地问他,是不是有哪里不舒服。他不高兴地指了指手背上的留置针说:“这个针,昨天挂水慢得要死!你给看看。”她仔细看了看针头的情况,核对了下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安抚他:“这个针不是特别好了,今天给你换一个吧?”他点了点头说:“好啊,不过我这手很难扎的,你行不行啊?”她一边去拿留置针,一边对他说:“你说行,我就行。”

话虽这么说,但由于戴了两层手套,加上护目镜起雾的缘故,触感和视线都很不好,自己心里还真的没底。而且,这个病人本身就患有糖尿病,静脉条件比较差,加上在转入她们病区前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治疗,两只手上都是针眼和淤青,要找到弹性好又充盈的静脉很难。


为了履行对病人的承诺,更为了让他免受重复扎针的痛苦。此时,着装相当笨重的她很努力的在病床旁微微蹲下来,拿出十足的耐心,开始小心仔细地找静脉。才一会儿时间,闷热的防护服已让她汗流浃背,而这个类似蹲马步的姿势也让她的腰酸痛不已。但她知道,这种堪比绣花的活特别需要专注,腰再酸、汗再流,都不能影响她。终于,一针见血,她如释重负。“还是你技术好!”这是这个病人入院以来第一次那么兴奋的说话,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后来,无论是打胰岛素、发放餐食,或是叮嘱他及时吃饭,他都很积极地配合。

在隔离病房,一个好的开始,总是从好的心情开始的。她想,在疫情蔓延的时候,她们宁可自己“麻烦”一点,也该让病人“舒畅”一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战胜疫情、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传递出去。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抗疫天使”的护理资讯文章,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理资讯”菜单,进入“抗疫天使”,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撰稿:奉贤区中心医院护理部

审阅:庹焱

版式、文字、图片编辑:张诗怡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