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天使】救人比拳击更酷——秦明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编者按: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上海广大护理人员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她们用行动践行使命,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展现广大护理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弘扬护理工作者“扶危度厄、勇往直前、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上海市护理学会于近期开展了2020年“抗疫天使”先进事迹征集活动,并在官方微信订阅号上开设了“抗疫天使”专题栏目


本栏目发布的原创事迹的图文资料均由上海市护理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护理部供稿。特此鸣谢!


本期“抗疫天使”专栏,我们讲述的是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秦明的故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病毒大行肆虐,恐怖弥漫时,全体护理人员坚决落实党中央、卫健委的决策指示,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实践了非战争条件下意外灾害救治任务中护理队伍的紧急动员、培训、集结和出征。

就在医院发布的选派援颚医疗队集结通知的第一时间,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近百位护理人员第一时间报了名,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不论生死不计报酬的担当。在肆虐的疫情面前,坚定地踏上了离家的路,面对疫情,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选择逆行。

秦明,护理界的“新兵”,95后的一名“男丁格尔”,毕业时他有两个选择,拳击或者护理。最后他选择了能救死扶伤的护理,到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小年夜接到报名援鄂的通知时,他已在归途,但总想能为疫区的人们做点什么,想到自己学医的初心,便立时报了名。大年夜接到医院电话需尽快返程开会的通知。家人虽有担忧,但俱是支持,遂订了最早返程的高铁直达上海。驰援武汉前,秦明理了发,将帅气的发型换成了寸头,这样能方便穿脱防护服。

年初四,秦明随上海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再次启程,机上俯瞰武汉流光溢彩,一片祥和的景象,落地后却发现机场空了,大街小巷空了,本该热闹非凡的商场也都闭门谢客了。武汉似乎变成了一座空城,唯有霓虹灯在寂寞地亮着。不远处的高楼大厦上赫然写着“武汉加油”的字样。九曲十八弯的高架桥上只有这一行车队在黑夜中独自穿行。希望我们的到来,能为武汉医疗注入新鲜血液,为这座九省通衢疗伤愈疾。

秦明所在的援鄂医疗队接手的是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十七病区,当天接受了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组织的防疫培训,很快就投入了战斗,进驻医院开展医疗工作。空闲之余,他总是主动跟随队长搬运医疗物资等。

病区医护团队是临时搭建的班子,收治的患者中不乏重症者,由于是普通病房,不是负压病房,更容不得一点闪失。防护服挺闷的,穿上不一会,明显感到汗在往下流,身高1.81米的秦明,结束值班后,都有了轻微中暑的感觉。


一开始他也很难习惯新的工作环境,穿上隔离衣和防护服,戴上两三层手套,熟悉的事就没有了以前的感觉,变成了全新的一件事。护目镜加上面屏,视线模糊起来,再加上雾气,抽血时只能靠斜眼在防护镜边缘寻找还算清楚的1/3镜片,他还发现了一个打开视线的办法:“等到眼前的雾攒成几粒水珠,甩一下,视野里就会有比较清晰的一条。”每天上班要提前两小时出发,骑共享单车或者坐酒店到医院的班车。排班并不固定,如果一天的尾接着下一天的头,那就几乎要连着上了,连着几天凌晨4点上班,他半夜两点迷迷糊糊爬起床,都不敢洗脸,口罩在脸上勒出很深的痕迹,一碰就痛,护目镜也在额头压出一块。

4床、8床、37床、38、39床高热,已退热处理,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其中,37床在吸氧10L/min的情况下,氧饱和度也仅能维持在80%左右,病重无疑,不容乐观。病区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大部分严重低氧,绝大部分都用了有创呼吸机的无创模式,护士治疗多,静脉补液、推针、测血糖、呼吸机导管护理、处理废弃物、测量生命体征、进行各种治疗操作,满足病人们的各项需求。一个月来,他已经习惯了这工作节奏,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排也没有了不适,开始不熟练,甚至要返工重穿的防护服,也早已驾轻就熟。在防护物资紧缺、工作强度异常大、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共护理危重患者52人。    
    

     
拳击是秦明生活的一部分,已经坚持了10年,站上擂台,就是一个只有自己和对手的世界,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忙,任务就是把对方打倒,小时候他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现在他的战场是病房,奋战在战疫一线三十多天,和同事们共同协作,努力把一条条生命救活,“我感觉这是更酷的一件事。”原本可以成为拳击场上优秀的拳击手,却选择成为了医务工作者。秦明自己也调侃,以前在擂台上伤过多少人,现在就要救治多少人。10岁时教练说的话一直被秦明奉为信条——“英雄是一种精神,而非行为”。他说: “非典那年全世界都在保护95后,这一次,换95后的我们来保护世界”。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抗疫天使”的护理资讯文章,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理资讯”菜单,进入“抗疫天使”,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撰稿: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施春香

审阅:庹焱

版式、文字、图片编辑:朱晓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