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天使】亲身行动,专业诠释“为人民服务”——上海援鄂造口伤口治疗师团队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编者按: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上海广大护理人员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她们用行动践行使命,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展现广大护理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弘扬护理工作者“扶危度厄、勇往直前、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上海市护理学会于近期开展了2020年“抗疫天使”先进事迹征集活动,并在官方微信订阅号上开设了“抗疫天使”专题栏目


本栏目发布的原创事迹的图文资料均由上海市护理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护理部供稿。特此鸣谢!


本期“抗疫天使”专栏,我们讲述的是上海援鄂造口伤口治疗师团队的故事。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第一时间组建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一线展开救治工作,医疗队员在抗疫一线充分展现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期职业精神。在她们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造口治疗师(ET)和伤口治疗师团队。虽然她们只有12名队员,但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支队伍熟练运用伤口造口专科知识及技能,展现出上海造口伤口治疗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奋战在前线。“我们有18名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培养的学员在前线日夜奋战,我们深感敬佩,也十分牵挂。” 上海市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校长翁素贞老师这样说道。造口伤口治疗师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徐洪莲老师第一时间建立微信沟通群,时刻关切问候,转达学会对上海造口伤口团队护理人员在一线奋战的敬意,同时心系武汉,为前线提供紧缺物资。由于上海邮寄管理严格,不少物资都是辗转先寄到其他城市,再寄到武汉。到目前为止已有两批敷料送到武汉,造口伤口失禁专委会委员们是抗疫前线伙伴们的坚强后盾。


这支12人的队伍分别来自上海9家医院,其中包括护理部主任2名、科护士长1名、护士长2名。分别驻扎于武汉7家医院,其中雷神山医院5名,其余分别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等。她们在感染科或ICU中担任护士长2名,感控护士3名,责任护士7名。她们既是普通护士,要完成大量的日常工作;她们又是专科护士,加班加点承担了额外的伤口护理工作,自始至终乐于奉献。90后的周茹珍和沈潇云,脱下防护衣,面对着湿透的手术衣,面带自信的笑容,让我们看到新一代护理人的希望。


左:周茹珍,右:沈潇云

                     


运用专业知识,提供专业护理


此次造口伤口治疗师团队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护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压力性损伤的患者。在只有一次性换药包、碘伏、纱布垫,伤口护理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她们用专业技术为一位手部十指因烤电暖气发生指端坏死、臀部和足跟多处压力性损伤的患者护理伤口。郝建玲连续6个半小时为病区5个压力性损伤患者换药,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有100岁高龄,平均每个人有3-5个创面,均为Ⅱ期以上、深部组织损伤或无法分期伤口。当她完成患者压力性损伤换药后,自己的面部也被防护器具压出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疼痛难忍。在这支队伍中李晓静、齐碧蓉、周茹珍等都被压出伤口,甚至皮肤破溃。


左:郝建玲,右:李晓静



发挥管理特长,建立精细服务


2月20日,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接管了武汉雷神山医院C3病区的36张床位。护理部主任王静是上海ET学校第五期学员,也是这支队伍的“当家人”。她将上海护理管理理念应用到了抗疫一线,从病房布局、流程梳理到患者收治等安排得有条不紊;病区内仪器设备、治疗用物、高危药品等都定点定标放置,从而标识清晰,一目了然。经王静和范志敏一起管理的护理单元体现出了护理管理的精致无处不在。

 

左二:王静




践行人文关怀,抚慰患者身心


第二批上海援鄂护理团队队长、退役军人李晓静,是上海ET学校第三期学员。大年初四,她带领50名护理“娘子军”抵达武汉,迅速充实到武汉金银潭医院的12个科室,和第一批上海医疗队队员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之前出于防控管理,是不建议病人走出自己病房的,而李晓静带领护理团队进行全面消毒,鼓励患者走出病房,设立爱心墙,贴上心愿,为他们鼓劲加油,慢慢地患者也愿意和医护人员交流,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了。她们不仅护理患者的伤痛,也抚慰了患者的心灵。


左:李晓静



严格感染防控,保护医护健康


负责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戴爱兰、范志敏和齐碧蓉3位老师,她们深知“感控无小事”,她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马虎,为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做好保障工作。


上:戴爱兰,下:范志敏,下:齐碧蓉



洞察临床问题,科研助力抗疫


王静、范志敏和郝建玲敏锐地关注到医务人员防护服下的潮湿相关性皮炎问题和佩戴防护镜后的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问题,积极开展前线调查研究,帮助改善症状。用她们的行动体现出护理人员的勇敢、无私和担当!


本次上海援鄂造口伤口治疗师团队中,还有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梅静骅、瑞金医院北院的沈潇云,第六人民医院的商文静,上海市中医医院的袁颖颖,以及仁济医院的袁秀群,她们在武汉不同的医院感染科和ICU担任责任护士,她们均在各自的护理单元包揽了伤口护理的任务,用她们掌握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患者。


左上:梅静骅,右上:商文静,左下:袁秀群,右下:袁颖颖



“医者就要有一颗仁心,变成了天使就不害怕魔鬼。” 再暗的黑夜也会过去,黎明终将如约而至。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相信我们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期待着春暖花开,援鄂伙伴们都可以早日归来,也期待祖国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抗疫天使”的护理资讯文章,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理资讯”菜单,进入“抗疫天使”,即可阅读相关护理资讯文章!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撰稿:造口伤口失禁专业委员会   陈劼

审阅:庹焱

版式、文字、图片编辑:朱晓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