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看点】继教园地:护理科研中的研究变量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编者按

《上海护理》2018年策划了以“护理科研”为主题的继续教育园地系列文章,以期达到启迪护理工作者科研思路、规范科研设计的目的。


《上海护理》2018年第4期继续教育园地采用的文章是上海市护理学会秘书长庹焱老师撰写的《护理科研中的研究变量》一文。该文系统地介绍了研究变量的类型、确定研究变量的基本过程、研究变量的测量等。文后配有20道单选题,有助于您阅读全文后进一步理解护理科研中研究变量的相关基础知识点。下面我们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一起学习一下吧!


护理科研中的研究变量

关键词:护理;研究;变量



护理研究中会涉及多种研究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不变因素与变化因素。不变因素即常量,变化因素亦称变量。研究变量是可以测量、操纵或控制的。研究者在提出研究问题、构建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之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研究变量,即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的可变化的特征,并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和测量尺度,以增强根据测量结果推断研究现象的合理性。

  

1. 研究变量的类型

1.1 根据变量值的特征划分

1.1.1 数值变量 又称为定量变量。变量值表现为数值大小,可经测量取得数值,多有度量衡单位。有些数值变量可以基于无限尺度定量多少,如身高、体重、血压,称为连续变量;有些数值变量是用有固定单位的尺度定量多少的,通常只能为整数,如妊娠次数,称为离散变量。……

1.1.2 分类变量 又称为定性变量。变量值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分类变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无序变量和有序变量。无序变量的类别或属性之间没有程度和顺序的差别,并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分类变量和多分类变量。……

1.2 根据变量间的关系划分

1.2.1 自变量 也称为预测变量或刺激变量,是指首先出现或基于生物学基础判断可能为原因的变量,它可以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而不受其他变量的约束。……

1.2.2 因变量 也称为结局变量、反应变量,指因自变量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的有关行为、因素或特征。因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研究对象后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定的假定的结果变量。因变量的变化不受研究者的控制,它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产生。

1.2.3 无关变量 也称控制变量,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与研究目的无关、研究者并不打算研究,但是会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变量,对这些变量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加以控制。……

1.2.4 调节变量 有时候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会受到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改变,这第三个变量就称之为调节变量。当我们把一个因素看成调节变量,我们关注的是它如何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可以是对关系方向的影响,也可以是对关系强度的影响。……

1.2.5 中介变量 也称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质性的、内在的原因。通俗地讲就是自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产生作用。……

 

2. 确定研究变量的基本过程

2.1 明确研究所涉及变量的类型 在一项研究中,往往涉及多个变量,研究者必须根据研究目的,详细分析研究中所有变量的相互关系并加以选择,这是保证实现研究目的的关键环节之一。

2.1.1 明确主要变量 研究者首先要找出与研究目的直接有关联的变量,即主要变量。通常研究中的主要变量就是研究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会在研究题目中有所显现。……

2.1.2 明确需要纳入研究中的其他变量 有些变量虽与研究目的无直接联系,但如果纳入研究中,会使研究结果更严密、更可靠。如重要的调节变量,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次要的自变量,可以与自变量一起作为原因纳入研究。研究设计时,一定要将可能的、重要的调节变量纳入研究框架中,这样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才不至于产生偏差。……

2.1.3 明确无关变量 为了消除各种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研究者还必须明确研究中必须加以控制的、可能干扰或混淆研究结果的无关变量,使这些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最小化。……

2.2 明确各变量的理论性和操作性定义 确定研究变量的过程,是辨明各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步明晰各变量精确含义的过程。一般来说,当研究变量一经确定,先界定理论性定义,然后下操作性定义。

2.2.1 理论性定义 理论性定义是指对变量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以揭示其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量区别开来。…… 

2.2.2 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有些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可以直接用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来表述……

2.2.3 从理论性定义到操作性定义 在最初形成变量的理论性定义后,研究者首先要分析变量的内涵,找出变量的本质特征;然后将变量的本质特征具体化为若干操作步骤,或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事物;最后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语法规则,讲出要点,进行文字修整,形成操作性定义。

 

3. 研究变量的测量

测量是指用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的术语描述现象。一项研究的真实性依赖于研究设计的变量如何很好地反映研究现象。…… 

3.1 选择测量指标的注意事项

3.1.1 指标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测量指标必须与所研究的目的具有本质性联系,具有针对性。合理性是指所选指标对变量的反映效果在专业上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3.1.2 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敏感性指测量指标能够灵敏地反映测量内容的变化。例如五分制评分量表与百分制评分量表相比,百分制敏感性更高。测量体温的改变时,肛温比腋温更敏感。特异性指选择的测量指标能更确切地反映研究测量内容的变化,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3.1.3 指标的客观性 在选择测量指标时,应尽量减少主观判断的方式,而尽可能选择客观性定量指标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3.1.4 指标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在研究的实际过程中,还要强调无损害性,评估是否经济、速度快慢、操作是否方便、研究对象的依从性等,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确定研究整套的测量指标。……

3.1.5 主要指标与次要指标 在护理研究中,往往会有多项指标反映一个变量变化效应的情况,特别是在心理测量有关的研究中,有些量表具有多个条目和维度。…… 

3.2 测量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如果研究中选定的是客观测量指标,使用仪器设备类的测量工具获得测量结果时,往往使用精密度和准确度来评价测量结果的质量。

3.2.1 精密度 测量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对同一或类似被测对象重复测量所得示值或测得值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与随机误差有关,一般采用重复测量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即每次测量可以得到几乎相同的数值则精密度高。……

3.2.2 准确度 准确度是指被测量的测得值与其真值的一致程度。准确度与系统误差(即偏倚)有关。实际上,被测量真值其实就是被测量本身,而与给定的特定量定义一致的所谓真值,仅是一个理想化的难以操作的概念。因此,不可能准确而定量地给出准确度的值。……

3.3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研究变量为抽象性、主观性内容(如观点、信念、态度、认知等)时,多会采用问卷或量表等研究工具,信度与效度是反映此类研究工具质量高低的常用指标。

3.3.1 信度 信度又称一致性、可靠性,是指采取同样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稳定性、内在一致性和等同性是信度的3个主要特征。……

3.3.2 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测量对象的程度,即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文献中常用的效度指标有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结构效度等。……

3.3.3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高或低的问题。一个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并不是孤立的,二者存在紧密的联系。信度对于效度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信度高不能够保证效度高,但效度高,信度必定也高。信度是为效度服务的,信度是效度的基础,效度是信度的目的,效度不能脱离信度单独存在。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关注《上海护理》杂志2018年第4期继续教育园地。

作者简介

庹 焱(1973—),女,副主任护师,博士,主要从事护理教育、科研与社团管理等。


更多精彩回顾

想查看更多有关《上海护理》“继续教育园地”的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健康科普”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继教园地”,即可阅读相关“继续教育园地”文章哦!赶快动手试试吧!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