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看点】继教园地:基于中医经络学说的腧穴施护概述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上海护理》2019年策划了以“中医护理”为主题的3期继续教育园地系列专家约稿,就中医护理的相关理念及方法进行深入阐述。
《上海护理》2019年第5期继续教育园地采用的文章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原护理部主任张雅丽撰写的《基于中医经络学说的腧穴施护概述》一文。该文系统地介绍了经络系统、腧穴的分类及经络腧穴的中医护理。文后配有20道单选题,有助于您阅读全文后进一步理解基于中医经络学说的腧穴施护的相关基础知识点。下面我们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一起学习一下吧!
基于中医经络学说的腧穴施护概述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护;理论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关系的学说,是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一部分。作为人体血液循环通道的主干和分支,经络是联络脏腑形体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运行全身气血、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联络脏腑肢体、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功能,与人体生理病理息息相关。根据经络学说理论,“经”是指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是指经络系统的分支;经脉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脉主要包括别络、浮络和孙络等。每一经络都与不同的器官连接,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以构成整体。
1. 经络系统
1.1 经脉 十二经脉按一定的规律循行全身,对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循行于上下肢的内侧或外侧,与五脏六腑具有隶属关系。循行于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内侧者为手三阴;循行于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内侧者为足三阴;阴经隶属于脏,而阳经隶属于腑。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8条经脉,具有联络、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1.1.1 十二经脉 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上下胃口(贲门、幽门),通过膈肌,从肺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下行于上肢内侧前缘,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②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经手背部上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至肩关节前缘,向后至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入肺络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
1.1.2 奇经八脉 ①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于背部正中,至项后风府穴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和上唇,到上唇系带处。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②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部,沿阴阜,经腹、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经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阴经,故称为“阴脉之海”……
1.2 络脉 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是经脉的分支。①别络是络脉的主体。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多行于人体的浅表部位;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可加强相表里的十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可通达至正经未达之部位;十二正经、任脉和督脉各有1支,加上脾之大络,合称为“十五别络”,具有联络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统率络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②孙络是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分布于全身,具有“通荣卫”、“溢奇邪”之功效。③浮络是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无定位,具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之功效。
1.3 经络的生理功能 按照中医理论的描述,经络系统的组成非常复杂,分布广泛。同时,由于古人创建的经络理论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同时代对经络的循行路线并不完全统一,但对经络生理功能的记录较为相似。现代研究证实,人体确实存在经络系统,如循经感传现象,皮肤电阻测定的“良导点”、经络发光探测等,其生理功能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3.1 沟通联系 经络是一个“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系统,可以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如沟通脏腑和外周肢节、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脏腑与脏腑之间的联系,经脉与络脉之间的联系。经络将人体的组织和器官连接成有机的整体,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1.3.2 运行气血 经络有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虽然气血是滋养身体的重要物质,但必须有经络运行传输,才能使气血不断循环,所有组织才能得到全面营养补充,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运行卫气,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中,可具有抗御外邪、保护身体的作用。
1.3.3 传导通路 经络是感应传导刺激的通路,如刮痧、艾灸、针刺等刺激,可以将药物输送至受疾病影响的身体部位。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起,由表至里,经络脉、经脉可传至脏腑。病气在经络传变的过程中,在经脉的循行线上会有异常改变,如压痛、结节、条索状物、隆起与凹陷,上述特征即为经络诊断的依据。
1.3.4 调节平衡 经络具有调节人体功能平衡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经络系统可以识别并动态调整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倾向。该调控功能具有双向性,一旦机体阴阳气血失衡,人体处于病态情况下,可通过中医操作及药物刺激提高经络系统的调节功能,使机体的阴阳气血重归平衡协调,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2. 腧穴
“穴”是孔隙和聚集的含义。“腧”与“俞”、“输”意义同,有转输和输注的含义。历代文献中,腧穴有“节”、“会”、“气穴”、“骨空”、“砭灸处”、“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人体的穴位大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腧穴。经外奇穴是指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对某些病症有奇特的疗效。阿是穴无一定名称和位置,是以压痛点而定在穴,又称天应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其中包括五腧穴、背俞穴与募穴。经络腧穴与脏腑相关,内外相连,也就使腧穴——经络——脏腑间相互联系,内外通达;具有输注气血、反应病症、协助诊断与防治疾病的作用。
2.1 五腧穴 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的穴简称,根据“标本根结”理论,由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排列……
2.2 背俞穴与募穴 背俞穴位于腰背部的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募穴位于胸腹部,又称为“腹募穴”。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会聚的部位,在分布上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主要用于治疗相应脏腑的病证。如寒邪犯胃所致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脘;临床上背俞穴与募穴配合而用……
2.3 腧穴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一般遵循:体表标志→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便取穴。临床以骨度分寸定位法和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为主……
2.3.1 骨度分寸定位法 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又称“骨度折量定位法”……
2.3.2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常用的手指同身寸包括以下3种。①中指同身。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②拇指同身。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③横指同身。将食、中、无名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为3寸。
2.4 腧穴之歌诀 ①四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②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是奇经八脉里有代表性的8个穴位……
2.5 腧穴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应用的理论依据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腧穴从属于经脉,气血通过腧穴通行出入,脏腑和经脉之气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外来疾病、反映机体病痛、感受刺激和传入疾病信息等功能。“循经取穴”的原则就是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以通过经脉和腧穴反映在体表部位,发送疾病信号,腧穴部位的变化可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3. 经络腧穴的中医护理
3.1 情志调护 精神疗法主要用于情志疾病。情志生于五脏,在生理上人的情态发生变化,其五脏的兴奋或抑制也起着相互制约的作用(即相生相克关系)。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由于身心是相互影响的,可以通过消除负面情绪的方法,间接排除体内代谢的废物和垃圾,达到疏经通络的目的。情志调护最重要的便是调神,在日常生活中,喜、怒、忧、思、悲、恐、惊皆可发生,而最容易产生的负面情绪为忧、悲、怒3种,适度的忧愁、悲哀情绪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若负面情绪表现过度则会损伤肺经,造成肺经瘀阻不通,此时可以通过减少悲伤的情绪来疏通经络……
3.2 时辰施护 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认为,在每日的12个时辰之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地循环流注,盛衰开阖有时间节奏、时相特性。十二时辰对应人体的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随着时辰的变化而有兴有衰。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均由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经过流注各个经脉,至足厥阴肝经而复再回到肺经的过程。中医理论中人体与自然相应,每个经脉在循行时也都对应各自的时辰……
3.3 保健养护 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系人体组织器官,运行全身气血、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而腧穴是经络气血聚集、出入体表的特定部位,与经络、脏腑、气血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经络“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气血不通畅则肢体疼痛,经气通畅则气血调和,疼痛缓解。中医护理技术是以疏通经络为主要途径,实现全身气血的畅通运行,其手法有很多,如“推、揉、挤、按、摩、点、拿、搓、拍、扣、掐、捏、压、运”等。中医护理技术手法不仅能够调理人体各方面的机能,而且对一些病症的辅助保健和促进康复有着很好的效果,对人体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非药物绿色保健方法。再配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顺应自然、阴阳变化规律,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锻炼,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即为阴阳平衡的状态,实现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真正内涵。经络学说是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着古今医学的临床实践。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关注《上海护理》2019年第5期继续教育园地。
作者简介
张雅丽(1956—),女,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中医护理管理。
探索更多精彩
想查看更多有关《上海护理》“继续教育园地”的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继教园地”,即可阅读相关“继续教育园地”文章!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来源:《上海护理》2019年第5期
审阅:庹焱
文字、版式编辑:张梦佳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