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看点】继教园地:中医慢病管理与中医护理技术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我们

《上海护理》2019年策划了以“中医护理”为主题的3期继续教育园地系列专家约稿,就中医护理的相关理念及方法进行深入阐述。


《上海护理》2019年第6期继续教育园地采用的文章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原护理部主任张雅丽撰写的《中医慢病管理与中医护理技术》一文。该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医慢病养生管理及中医慢病管理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文后配有20道单选题,有助于您阅读全文后进一步理解基于中医慢病管理与中医护理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点。下面我们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一起学习一下吧!




中医慢病管理与中医护理技术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慢病;养生;中医


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然而这个统一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不愈、病程长、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的疾病总称。中医护理技术具有作用迅速、简单价廉、方便有效、易学易用、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对于体质较弱、不便服药者,中医护理技术与内服药物有异曲同工之处。


1. 中医慢病养生管理

      慢病管理是指对慢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定期检查、监测、评估与综合管理的医学行为及过程,与祖国医学的治未病理念一致。治未病理论最初记载于《难经七十七难》中,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己病者。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就是看到疾病的苗头即予以干预,防止疾病的发生……


2. 中医慢病管理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2.1 刮痧

2.1.1 概念 刮痧疗法是指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蘸取一定的介质,对体表某部位进行反复的刮擦,使局部皮肤出痧,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祛邪排毒的功效。

2.1.2 适用范围 刮痧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

2.1.3 常用经穴 可选取经络循行到达头部的足少阳胆经以及足厥阴肝经,配合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以清泻肝胆火热;亦可选择督脉、足太阳经、手阳明经及足阳明经的相关穴位……

2.1.4 操作要点 操作人员单手握刮痧板,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的夹角呈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2.1.5 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了解患者的病情,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感染性疾病、极度虚弱、皮肤有疖肿包块及过敏者不宜进行刮痧;治疗前,在刮痧部位涂石蜡油润滑皮肤,刮痧过程中应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2.2 灸法

2.2.1 概念 灸法是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功效……

2.2.2 适用范围   灸法主要适用外感表证,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等;虚寒性疾病,如寒咳、久咳、哮喘,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差、呕吐、泄泻;风寒湿痹所致的晨僵、肢体麻木酸痛、腰膝冷痛、痿软无力等。

2.2.3 常用经穴   麦粒灸可选取足三里、中脘、命门、气海、关元等强壮保健的穴位;隔物灸常用于神阙穴或病痛部位之上。

2.2.4 操作要点

2.2.4.1 麦粒灸 将陈年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的圆锥型艾柱,每穴一般灸3~5壮;②充分暴露患者施灸部位的皮肤,将艾柱直立安放在施灸的穴位上(可以在穴位处涂上油膏或凡士林)……

2.2.4.2 隔物灸   隔姜灸:在直径2~3 cm、厚0.2~0.3 cm的姜片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后放在施灸部位,将艾柱放置在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施灸,局部有热痛感时, 可在原有姜片底部添加姜片, 艾柱燃尽后更换艾柱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使皮肤感到温热而不造成损伤……

2.2.5 注意事项   一般灸至局部皮肤产生红晕、有温热或微灼痛为度;患者在施灸之初就采取舒适体位,避免反复更换体位造成找穴不准……


2.3 穴位敷贴

2.3.1 概念   穴位敷贴是指根据辨证论治来调配相应的药膏,贴敷于所选的腧穴上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穴位敷贴能发挥药物和穴位刺激的共同作用,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人体脏腑机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2.3.2 适用范围   神阙穴敷贴主要适用于肠蠕动无力、肠麻痹、慢性功能性便秘;夏季三伏贴主要适用于肺系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2.3.3 常用经穴   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肺系疾病常用的经络穴位有天突、心俞、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肾俞、膈腧等穴。

2.3.4 操作要点

2.3.4.1 神阙穴敷贴   操作时一般采取仰卧位,气促者可取半卧位,充分暴露脐部皮肤并注意保暖;使用温水清洁皮肤后进行贴敷;贴敷药物时要固定牢固,以防药物脱落……

2.3.4.2 夏季三伏贴   患者取坐位, 常规消毒相应穴位皮肤后,将制备好的三伏贴贴敷于相应穴位上,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不超过6 h。从7月份入伏天开始, 每伏(初伏、中伏、末伏)的前3天每天贴敷1次为1个疗程,全三伏共贴敷3个疗程,连续贴敷3~5年以增强功效。

2.3.5 注意事项   严重皮肤病、过敏体质、吐衄、妊娠者禁用;瘢痕体质及皮肤过敏者需慎用;患者敷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头晕等不适时,即停止贴敷……


2.4 耳穴贴压

2.4.1 概念   耳穴贴压是结合中医经络及全息理论,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刺激耳部反应点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的一种操作方法。

2.4.2 适用范围  耳穴贴压主要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症状及缓解术后不适,如疼痛、失眠、感冒、咳嗽、哮喘、焦虑、眩晕、便秘、腹泻、月经不调等。

2.4.3 常用经穴   缓解疼痛可选胃、脾、肝、交感、神门、内分泌;缓解紧张可选心、神门、垂前;缓解抑郁可选肝、胆、小肠……

2.4.4 操作要点   使用探针在耳部选取穴位, 用75%乙醇自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擦拭耳部皮肤2遍……

2.4.5 注意事项   耳廓有冻疮、局部炎症、溃破者及习惯性流产患者不宜施行;耳穴贴压期间应防止胶布脱落或污染,对普通胶布过敏者使用脱敏胶布。


2.5 经穴推拿

2.5.1 概念   经穴推拿是通过点法、推法、叩击法等推拿手法,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以扩张局部的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增强组织的血运……

2.5.2 适用范围   经穴推拿主要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所致的痛症,如高血压性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痛经等。

2.5.3 常用经穴   头面部可取印堂、太阳、头维、攒竹、上睛明、鱼腰、丝竹空、四白穴;颈项部可取风池、风府、肩井、天柱、大椎穴;胸腹部可取天突、膻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穴……

2.5.4 操作要点   点法: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持续地进行点压。揉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按压在施术部位,带动皮下组织做环形运动,或手掌掌面、掌根部位着力按压在施术部位,带动皮下组织做环形运动,每分钟操作120~160次……

2.5.5 注意事项   肿瘤或感染患者、女性经期、妊娠期禁用经穴推拿;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保暖;引导患者引阳入阴推拿过程中配合腹式呼吸,使呼吸缓慢、均匀,频率约为12~15次/min。


2.6 拔罐

2.6.1 概念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2.6.2 适用范围   拔罐主要适应于风寒感冒所致咳嗽、头痛等;对于肢体麻木、面部病症、失眠、疮疡、毒蛇咬伤、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疾病、腰脊劳损、软组织损伤、顽固性疼痛等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2.6.3 常用经穴   拔火罐可选用两侧太阳穴(风寒性头痛)、中脘穴(虚寒型胃痛、恶心呕吐)、天枢、气海穴(阳气虚弱所致腹痛、腹泻)、腰背部(风寒湿邪所致腰背痛、腰扭伤、挫伤等)、背部腧穴(风寒性咳喘)、患处(疮疡初期、毒蛇咬伤)……

2.6.4 操作要点

2.6.4.1 拔火罐   留罐:又称坐罐,即火罐吸附在应拔部位后留置10~15 min;闪罐: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拔起,反复吸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发热……

2.6.4.2 拔药罐   先将药物装入布袋放入清水煮30~50 min,再将各类型号的竹罐浸在药液中同煮20 min,使药液渗透竹罐……

2.6.5 注意事项   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重度心脏病、严重消瘦、孕妇的腰骶部及严重水肿者等不宜拔罐;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掌握罐的温度以免灼伤或烫伤皮肤,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不宜拔罐……


2.7 中药泡洗

2.7.1 概念   中药泡洗是借助泡洗时药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从而达到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功效。本文主要介绍全身泡洗和足部泡洗。

2.7.2 适用范围   中药泡洗适用于外感发热、失眠、便秘、皮肤感染、关节炎、中风恢复期的手足肿胀及糖尿病足部皲裂等。

2.7.3 常用部位   中药泡洗可用于全身或病患局部皮肤,足部和小腿等部位。

2.7.4 操作要点

2.7.4.1 全身泡洗   将药液注入泡洗装置内,药液温度保持40℃左右,全身泡洗时水位在患者膈肌以下,以微出汗为宜,时间以30 min为宜。

2.7.4.2 足部泡洗  足部泡洗水温控制在43℃左右,每次20 min,可刺激双足底小肠、结肠、肛门等反射区,可加速皮肤对药液的吸收,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2.7.5 注意事项   餐前、餐后30 min内不宜进行全身泡洗;泡洗过程中,可饮用温开水300~500 mL,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汗出等情况,如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应停止泡洗……


3. 小结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具有“简、便、效、廉”等特点,在中医慢病管理中应用广泛,逐渐得到患者及广大民众的认可。目前临床不仅将这些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中,还在不断探索将其应用于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如何将传统中医护理技术与现代化科技相融合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期待在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关注《上海护理》2019年第6期继续教育园地。


作者简介

张雅丽(1956—),女,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中医护理管理。


探索更多精彩

查看更多有关《上海护理》“继续教育园地”的文章,试试“号内搜索”吧!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护你健康”菜单,进入“号内搜索”,输入您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如“继教园地”,即可阅读相关“继续教育园地”吧!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来源:《上海护理》2019年第6期

审阅:庹焱

文字编辑:龚礼敏

版式编辑:张梦佳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关闭
- 关闭